1936年,尼古拉·特斯拉提交了《引力的动態原理》论文,除了已经被验证的超光波假说,他还提出了一个新的引力理论。
无论是牛顿的经典质量引力理论,还是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都是从物体空间运动的现象中总结出来的。
物体在惯性系中匀速运动,在引力场中朝向引力中心具有加速度。
尼古拉·特斯拉重新定义了惯性系和引力场,他认为一切形式的运动都源於能量密度的分布。
环境密度的能量均匀分布就是惯性系,如果存在一个高能量密度的“引力源”,则其周围区域的能量分布就不均匀,而是呈球形向外扩散,能量强度隨距离的平方递减。
无论是在惯性系还是引力场,物体运动的规律是:运动过程中环境能量密度不变,保持匀速运动;从环境密度低的区域向高的区域,物体做加速运动,反之,做减速运动。
尼古拉·特斯拉的引力理论可以总结成一句话,物体的运动是环境能量密度不均匀造成的,物体通过运动靠近並保持在吸收和排放能量均衡的等能量密度线上。
更抽象地,物体的运动是环境能量密度分布的映射。
物体保持匀速运动,其运动轨跡必是等能量密度线,可以是惯性直线运动、圆周运动,也可以是引力场中的环绕圆周运动。
物体做变速运动,其运动轨跡必穿越不同的能量密度线,能量密度线的梯度矢量决定了加速度的方向和大小。
小孩子的弹球、苹果落地、火箭上天、电子的能级跃迁和地球绕日运行都遵循上述规律。
麦可眨著眼睛,惊奇地看著眼前这位教授,说道:“特斯拉认为,引力不是质量发出的,也不是时空弯曲造成的,而是能量密度不均匀產生的现象,这是要顛覆物理学啊!”
教授深深地点著头,说道:“我也觉得特斯拉的引力理论匪夷所思,实在是太荒唐了,为此我设计了一个实验。”
1968年,亮国航天局的探月工程如火如荼地进展,科学家们发现小型太空飞行器在掠过月球低空时,实际轨道与计算轨道不一致,如果不进行人为调整,太空飞行器会坠向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