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既然你懂色牢度、知道高支纱纯布,那你就是专业人士了,咱们得去专业的地方谈。”

布样室在一楼。

王栋拎着公文包下楼,包上印着“广交会1978”的字样。

他下楼适合招呼了一声,然后等两人进入布样室,便有姑娘端来两杯茶。

白瓷杯里的绿茶在热水中舒展,茶香混着窗外飘来的梧桐叶气息,在房间里缓缓流淌。

布样室一圈全是国六厂生产的各类布料,钱进看后随口说:“王厂长,你们没有布样展示文件夹吗?”

王栋愣了一下,问道:“那是什么?”

钱进比划:“就是一个文件夹,然后里面每一页都贴着布样,然后同页还有布匹的相关参数介绍,比如材质、颜色、规格和批号等等。”

王栋迅速理解了他说的东西,一拍手说道:“哎哟,钱主任,难怪我听一些领导说你是人才。”

“你这个提议好,这个东西是必须的,这叫布样展示文件夹?我节后就安排后勤同事去制作上一批。”

钱进讪笑:“其实、其实我也是看了国外一些资料后……”

“人家是这样展示布料的?”王栋问。

钱进说道:“不光是布料,很多东西都是这样展示,比如地毯呀、地板呀、席子呀之类,都是这样。”

王栋郑重的点头。

他从内袋掏出钢笔,在笔记本上快速登记了几句话。

钱进其实对布匹了解不多,还是得需要王栋介绍。

王栋从国六厂生产力角度切入:“我们厂目前有2万纱锭,主要生产40支到80支的纯布。不过最近上了条新生产线,能做涤混纺。”

他带钱进到了墙壁前,指着几块质地不同的样品继续介绍:

“这是32支纯劳动布,这是45支府绸,这个是80支高支纱贡缎……”

阳光透过窗户照在布样上,钱进伸手摸了摸那块贡缎。

布料滑过指尖的触感,让他动了心思:

“王厂长,这种80支的月产量有多少?”

“现在每月能出六万米。”王栋翻到下一页,“不过我要推荐这个——65支涤混纺,经纱用xj长绒,纬纱掺30%的东工涤纶。”

他扯了扯布样,“你看,结实耐磨,还不易起皱,我们都是供应给省里的服装厂做外销产品。”

钱进接过布样对着光细看。

布料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经纬线排列得密不透风。

是一种好布料。

可是——“价格呢?”

这点很重要。

王栋说道:“你问到了点子上,这布材料好,价格不便宜。”

“纯的每米是一块八,混纺的三块二。如果年用量订单超过五万米,可以按计划外议价,再优惠五个点。”

钱进苦笑。

五万米!

这王栋当真看得起他,他说道:“我们要五百米就差不多了,因为我们服装厂是从小作坊起步的。”

王栋喝了口茶,淡定的说:“无妨,我相信你们服装厂在你钱主任带领下,迟早能用上五万米的订单。”

“就像你们的人民流动食堂,据说刚起步的时候仅仅是一口锅?结果做到现在,还不到一年时间呢,已经有员工上百人了吧?”

然后他又好奇的问:“钱主任,我能不能知道你们服装厂要生产什么?这个方便说吗?”

“国六厂都是我娘家了,有什么不能说的?”钱进笑,“是喇叭裤!”

这是他第一次向别人透露自己的生产计划。

他介绍说:“王厂长知道我是外商办的主任,我能接触到国外服装流行前沿信息。”

“根据国外服装流行趋势,明年喇叭裤会大行其道!”

王栋眉峰一挑:“就是《追捕》里矢村警长穿的那种?裤脚扫大街的那种喇叭裤?”

钱进惊奇的看向他:“王厂长你已经看过这部电影了?”

《追捕》在国内还没有上映。

但是在小鬼子那里早就上映了,在1976年上映。

王栋笑道:“我去哪里看这资本主义电影?不过《大众画报》和《大众电影》都介绍过这部影片,《大众电影》还是在7月和8月进行了连续两期的报道呢。”

钱进问道:“然后,你在杂志上看到了这部影片的介绍,就注意到了上面的衣裤样式?”

这可就太敏感了吧!

国六厂的主业是纺织,成衣生产是七几年才发展起来的一个副业。

按道理来说,王栋这个厂长不至于有这样的着装流行敏感性。

毕竟现在是1978年不是1998年。

现在各大工厂的厂长都是主抓生产,因为计划经济嘛,销售是国家的事,工厂只管生产不管销售。

结果王栋从公文包里取出一本日文杂志。

他翻到折角页:东京街头青年穿着阔腿裤的照片旁,标注着“1978年春夏流行”的钢笔字。

“年中的时候去参加广交会,那边外贸局的同志带了一些杂志,我拿了一本。”他指尖敲着图片,“你这步棋走得准!不过……”

“你看看人家的喇叭裤样式,已经跟《追捕》里的不一样了。”

钱进点头:“这个不成问题,咱们的对手不是小鬼子的服装厂,是咱国内的服装厂。”

“只要是低腰短裆,臀部裹紧,膝盖以下放量到22寸11,那就是能在咱们市场上掀起惊涛骇浪的喇叭裤。”

王栋好奇的问:“你敢确定咱们的年轻人跟小鬼子的年轻人会一样吗?”

钱进说道:“我敢确定,因为我已经观察过了,如果你去你女儿所在的海滨大学,那你能看到已经有些大学生穿上喇叭裤了。”

“他们的喇叭裤是自己改的,品质不行,样式也不好看。”

“王厂长你看着吧,等到我们生产的成品喇叭裤进入市场,一定会引发年轻人的疯抢!”

毕竟这是已经在历史上演绎过的一幕。

王栋又说:“如果喇叭裤有这样的市场,那等全国服装厂都反应过来,恐怕最多半年就得饱和。”

“你说的没错,所以我们生产要快,铺开的销售点要多,”钱进继续自信的说:“我并不打算指望一条喇叭裤解决我们服装厂一辈子的生计,它只是用来挖第一桶金的铲子。”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