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进劳动突击队的家境往往不太好,家里关系硬的,人家都能在机关单位、企业工厂里找个带编制的工作。
劳动突击队这些人,那真是无路可走,劳动突击队这边给他们一个前程,懂事的青年就知道自己得抓住这机会。
另一个何况劳动突击队的工资水平不低,福利待遇更好,对于很多家境并不宽裕的知青来说,他们认定了劳动突击队这个组织。
再一个,第一批入选培训班的青年都是有几分能耐也有一些本事的人。
他们要脸面,培训班里好些都是熟人,要是被开除被涮掉那就太丢脸了。
尤其是钱进已经明说了,培训不是来走过程,两期学习结束要考核。
考核合格者,拿学校颁发的结业证书,回到建筑大队岗位后,就是候选技术骨干,享受更高的岗位津贴和更重要的任务分配。
考核不合格者,以后的高等级培训就拜拜了,只能再继续参加这种技工培训。
这之间的前途差距,青年们都有数。
所以六月份的考核如同悬在学员们头顶的鞭策,也化作了他们更加刻苦的动力。
白天实操课结束后,很多人晚上还留在场地里开小灶。
随着天气逐渐炎热,为期两期一个月的首期建工培训班就结束了。
6月份发生了很多大事。
中国日报《china daily》创刊,周一至周五每天24版,周末每天16版。
这份报纸很重要,尤其对钱进带领的核准委更重要。
它采用国际新潮设计,以杂志化深度分析作为报道基石,解读中国万象、点评世界风云。
国际方面以色列轰炸伊拉克核设施,中东重燃战火。
相比之下建工班第一期学员以百分百的通过率顺利结业这件事,倒是不算什么了。
一个月的系统学习与高强度实操的淬炼,让这批原本只会抡镐挥锹的突击队知青,初步掌握了木工、瓦工、砌筑、水电等一门或多门专业技能。
他们拿到了盖有区培训学校红章的结业证书,一个个立马回家炫耀——
主要是这结业证书太像那么回事了……
毕竟是商城出品。
这证书是大红硬纸壳材质,a4大小,外面是烫金的12k金色大字,四周皮纹封面烫金工艺边,颜值品质一个不落。
而且里面还贴了照片,内页用精美红丝绸固定,估计这年头的清北等顶级大学的毕业证也不过如此。
学员们把证拿回家,有些家庭直接给用玻璃框镶嵌起来挂在了客厅。
同时学员彼此之间还以同学称呼,他们迅速将‘第一期’给特殊化了。
后面再进入工地,只要是同期同学有需求,队员们往往二话不说去支援。
即使平时在生活里,很多同期同学之间也走动了起来,不经意之间,劳动突击总队里有了新的拉帮结派小方法。
钱进去工地检验了这些毕业学员的能力。
肯定离老师傅们的炉火纯青还有很大差距,但已具备了独立承担基础作业任务的能力。
毕竟他们旧城改造的工地要求不高。
这样在几个专家的建议和帮助下,钱进重新调整了建筑大队的架构:
首先班组重组。
不再按突击队模式混编,而是按专业特长,将结业学员编入木工组、瓦工组、砌筑组、水电组等专业班组,由老师傅担任班组长和技术指导。
再是进行了师徒结对。
这个属于延续传统,每位老师傅带2到3名新学员,在实际项目中手把手传授经验,解决疑难问题,加速新人的成长。
然后钱进开始尝试推行项目负责制了。
这是一种可以避免工人混日子的制度,也是可以增强工程质量的制度。
他挑选表现突出的候选技术骨干,在老师傅指导下,负责一些相对简单的改造项目,锻炼其统筹协调能力。
就此,人员结构的优化和专业能力的提升,让建筑大队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实现了质的飞跃。
与此同时第二期的学员又入学了……
时间就在学员们交替入学中不知不觉的流逝,炎热湿润的夏天过去,天高气爽的秋季到来。
旧城改造项目接近尾声。
但建筑大队不愁没活干。
他们转移阵地,开始进入各条街道空置废弃房——
这些房子和他们去年冬天雪后进行修缮的房子同属于老破旧危,但不一样的地方更多,它们长久没人住,更破更烂,很多都空置十几年了。
就像他们早些年改造的学习室和泰山路服装厂厂房一样,街道所属的老破旧危房一般不是住房,是仓库、旧店铺甚至小厂房之类的地方。
钱进还挺喜欢修缮改造这些地方的。
因为街道承他们人情,优先会租赁给他们劳动突击总队使用。
而劳动突击总队隔三差五成立新的单位,总是需要租赁房子。
就拿当下最着急的,钱进已经准备好成立食品厂所需的机器设备、原料资料,结果就是没有合适的厂房。
但等到他们与各街道居委会进行衔接了,发现适合当厂房的地方可太多了……
有利可图,钱进果断调集建筑大队的主力来突击修建这些老建筑。
初秋的风给海滨市送来了一些凉意。
但建筑大队继续热火朝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