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朝阳讲了半个小时,大家能感受到,他讲的不是空话套话,都是结合自身所思所想的大实话,并且是言之有物的大实话。
学员们反思自身,绝大多数人在创作时想的都是如何构思故事,人物应该怎么写的生动,遣词用句如何精准。
再多的想的就是自己的小说要体现什么、揭露什么、批判什么。
反观林朝阳,他的所思所想在场众人当中好像还从来没人认真的思考过,光是思考问题就不在一个维度上。
人家能写出那么多优秀的、极具影响力的作品不是没道理的。
仅凭着这一点,众人对林朝阳就很难不生出敬仰之情来。
掌声过后,唐玉秋老师又简单总结了一番林朝阳的发言,然后座谈会便进入到学员和嘉宾们的交流环节。
“大家有什么想交流的可以畅所欲言。”唐玉秋鼓励学员们说道。
在场众人互相看着,都有些跃跃欲试。
之前和林朝阳在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授奖仪式上见过面的陈世旭率先发出了自己的疑问:
“朝阳同志,我有个问题想请教一下。我发觉我们在作文运思时,最难的不是搜寻素材,而是在有了素材之后如何加以选择和安排。在这方面你有什么心得体会跟我分享的吗?”
听完他的问题,林朝阳点了点头,沉吟片刻后开了口。
“你提的这个问题我想大家在创作的时候或多或少都遇到过。
英国小说家斯威夫特说过一句话:最好的字句在最好的层次。找最好的字句要靠选择,找最好的层次要靠安排。
这就好比排兵布阵,运筹得当,一夫当关便可以起到万夫莫开的效果。
我们可以反推一下,这类问题出现的通病总不外两种:不知选择和不知安排。
斯蒂文森说文学是剪裁的艺术,剪裁意味着选择,要有所取舍。
这恰恰需要作者保持客观冷静的态度,尤其是需要严谨的自我批评能力。这一点我在刚才已经阐述过,就不再强调了。
至于安排。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讨论说戏剧结构要有完整性,我们可以给‘完整’下一个定义,那就是必须有头、有身、有尾,用我们中国人写文章的理论来说就是起承转合。
好的创作一定是遵循着其内部规律和布局的,一段内容如果丢去于全文无害,那就是赘述。如果搬动位置仍于全文无害,那就是整篇文章布局欠缺考虑。
那么这个内部规律和布局是什么呢?我认为可以是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也可以是情感线,这与文章的内容有很大的关系。
创作是个很私人的过程,很多东西也没办法一概而论,不知道我的话能不能解答你的疑惑。”
林朝阳一番解答引经据典,陈世旭听了觉得很受启发。
诚如对方所说,创作的事没办法一概而论,能用短短几句话便简略回答他的问题,本身就说明了林朝阳在创作上的成熟,至少不是陈世旭可以望其项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