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官不需要世袭,当官的能耐又没办法传承。
武官不肯打仗拼命,不肯听从北极武的命令,那就按照规矩换人。
有能耐做事情的可不只是温赵虎,北极武手下多的是愿意效力的官员。
各地的官员里也有不少愿意做事情的人,凡是主动找山农族求助救人的官员,北极武都会给钱给粮帮一把。
大量百姓还是往南去了,北极武派人去杀了作乱百年的藩镇军户,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虽然里面确实是有好人,但是也没见这些好人出来帮过别人。
北极武自己不算好人,至少也帮了百万人。
天灾的事情和北极武没关系,人祸也是文朝的人引起的,统兵打仗的人从来不在乎自己让别人活不下去的事情。
冀州三镇名声太差,反复无常,把反叛嗜主当成了家常便饭,也四处为非作歹,横向霸道。
杀两三万人换取一劳永逸的事情,北极武做得出来。
该死的人,遇到了不在乎名声的人,困扰历朝历代很多年的难题,就这样被北极武不声不响的解决了。
冀州三镇的军户被山农军团全都宰了后,南人北人冀州人,所有人都在叫好!
没了冀州三镇的收税和剥削,暴雨后的民众也都返回了家乡,依靠着山农族的救济种植荞麦谋生。
也依旧有大部分人继续走西口,进入山后九州务工。
男人可以烧砖挖矿,养牛牧马,耕地垦荒。
女人则是给大户人家当仆人丫鬟,或者去纺织厂织布干活,带着孩子去各个农场帮忙,多少能混口饭吃。
山后九州只用了五六天就收完了麦子,粮种入库,之后就是晾晒和加工工作。
第二批走西口的人过来时,就是收粟米的时候了。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但对很多人来说并非如此。
并不是年年都能吃饱饭,也不是谁都能吃饱饭。
收完粟米后,走西口过来的临时工被安置去了晋中晋南,北极武收了十万公共户,表现不好的绝对不要。
武朝元年,北极武就掌控了整个晋州,控制住了晋州盐池和青州金矿,茶山,盐场,以及众多驿站铁匠铺。
得益于救灾的表现,再加上大量人前往山后九州谋生,大家都平静的成为了武朝子民。
恢复生产,清理尸体,与文朝谈好边界线,修建城墙横断南北,双方一起以工代赈,各管各的子民。
山后九州有一大半地区是烂地,只能种植春小麦。
这里又高又冷,土地贫瘠缺水,适合农作物生长的土地极少。
春种秋收的春小麦是少数能在海拔2500米以上成熟的作物,产量不如冬小麦的一半。
秋天到了后,北极武开始在晋中晋南的地方种植冬小麦。
走出贫瘠之地,第一次在相对肥沃的晋中地区种了一百万亩冬小麦。
至于华北平原,那更是富饶肥沃的农业乐土,还能种药材油料等经济作物。
今年因为种植急救粮的关系无法种植冬小麦,明年先种豆粟再种冬麦。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