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百姓也享受和中原地区一样的待遇,都称山农人。”
王明允见几百万蜀中百姓成了山农人,就问:“那现在武朝还有多少汉人,多少山农人?”
李唐卿被这个问题问住了,他的心中有一个正确答案,但是又无法说出来。
说出来,就是不正确,就会引得所有汉人和山农人攻击他。
“山农省,平原省,西南省,黄淮省大部分都是山农人,原来的山农人并不多,只是圣上宽宏大量,认为山农人与汉人同宗同源,就淡化了这里的区别。”
“只是有些顽固文官总是用汉人规矩劝说圣上,惹怒了圣上就把碍事不愿意融合的汉人都放在了一个城里管理一城之地。”
“如今三公六部,文武百官四千余人管理一座十万余人的小城,半数之人都是官宦家属,妻妾亲戚,又都是不事生产,不分五谷之人,每月就是依靠武王的俸禄过活,除了会吟诗作对妄议朝政外,半点事情也干不成。”
“圣上不允许这些人穿山农人的衣服,吃山农人发明的饭菜佳肴,使用山农人的农具,写山农人的文字。”
“上个月,连报纸都断了。”
李唐卿露出叹息的表情。
并不是三公六部反对山农化,是李唐卿上次拿一点小事情挑起山农人和汉人的矛盾,再加上文书墨等人鼓动北极武出兵,群臣试图给北极武制造压力。
当时在场的几个万户都没有参与这种不要命的事情,和许多千户一样都低调的厉害。
事后证明是对的,武王没有要那些人的命,不是不能,只是觉得这样处罚更解气一些。
李唐卿作为罪魁祸首,如今只能在扬州这里低调的干活,也不提什么主持公道的事情了。
这次事情也让李唐卿成长了不少,知道什么是团结,什么是大局观。
也让李唐卿对北极武这个人,有了更清晰准确的认知。
武王并非善类。
他只是做他想做的事情,而不是真的为了百姓着想。
他觉得以工匠和农户为主,觉得这样对,那就会继续做这种事情。
觉得山农人是一种认同,而不是血脉和习俗认知。
反对他的人,不论是山农人还是汉人,杀起来绝对不会犹豫。
大义捆绑不住这位智慧过人,也勇武过人的圣主。
王明允对如今的武朝缺乏更直接的了解,借着下人们上菜倒酒的时候,又开始和李唐卿进行攀谈。
“听闻文朝已经四五年没有交过税了,国库的钱够吗?”
李唐卿知道这人是在探听情报,出于希望南朝好一些的想法,就如实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