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说这种纺车不光纺锤巨多,还不用人力驱动,而是和机械厂里的设备一样由水力或者畜力带动。这样一来的话效率肯定还会倍增,到底能增多少倍已经无法想象了。
“纺锤多自然是要纺线快喽,零部件分解图附在一起,拿回去尽快把样品做出来试试效果如何。”
徐光启的眼光不错,这架稍显复杂的机器确实是纺车,准确的说是后世珍妮纺纱机的加强版。这种纺纱机是由英国人在18世纪中叶发明的,可由人力驱动也可用水力和畜力,最多可同时纺出120根纱线。
虽然论效率和纺纱质量,珍妮纺纱机肯定排不上前几名。但最终还是被洪涛以熟悉为由选中,当做帮助大明纺织业腾飞的助力。
实际上图纸上这台珍妮纺纱机并不是原版,而是前几世洪涛与宋代工匠们不断改进的升级版。不仅在纺纱质量和效率上趋近于更先进的走锭纺纱机,还具备简单易加工的特性,不需要太高的机械和材料技术就能完美制造出来。
而且在一摞图纸里还有台惠特尼轧机的升级版,也被当做了纺纱机的配件。主要是洪涛懒得多起一个名字,反正有了纺纱机,轧机也得成为必须,索性就放在一起研发吧。
“陛下所赐之物定然不俗,只是微臣命薄福浅,不敢当此殊荣。”到底是啥机器王徵没所谓,在这方面他是百分百迷信皇帝,而且连具体图纸都有了,肯定可以造出来,且一定很厉害。
但是把这么厉害的机器用自己来命名就有点突兀了,也不好听,非要用人来命名的话也得是皇帝第一个,哪儿有喧宾夺主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