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但重点不是铸铁轨道,而是两根轨道中间又多了一条轨道。也不对,不是轨道,而是很多锯齿状的东西。

后世里去瑞士皮拉特斯山旅游过的人可能见过一种能爬山坡的小火车,仔细观察过的话就会发现,在传统的铁轨两侧,多了两列带钢齿的轨道。火车就是依靠底盘上装备的齿轮,与轨道上的钢齿咬合,才能爬山的。

熊三拔图纸上画的就是类似的系统,但没有后世的齿轨那么复杂,不使用蒸汽机或者内燃机驱动,改成了类似机械厂水车的变速齿轮组,通过人力或者畜力驱动。

简单点说吧,他想在坡度比较大的轨道上加装齿轨系统,当轨道车底盘与齿轨咬合之后,通过人力或者畜力驱动转盘,带动齿轨上下移动,从而起到把轨道车拉上坡或者送下坡的作用。

洪涛虽然一眼就看明白了图纸上的东西像齿轨,原理也差不多,却不知道依靠现有的工业基础能不能做到,所以就找了个特别清静还保密的地方试了试。

答案是能用,且成本不太高。以在万岁山脚修建的临时轨道为例,四匹马拖拽的驱动轮就可以把三节满载十二吨石块的轨道车拉上拉下。换成人驱动,从蹴鞠队里挑选的二十个半大小子就能做到。

如此一来轨道的应用范围马上扩大了许多倍,修建难度也随之降低了许多倍。不再局限于平原地区了,即便到了山区,只要能安装齿轨系统,就可以让大载重量的轨道车安全翻过一道道山梁,为偏远山区的运输做出巨大贡献。

当然了,山梁越多齿轨系统安装的就越多,运输成本也会跟着上升。而且每过一个齿轨系统,就要多耽搁大半個时辰。以目前的技术,还无法让齿轮系统承载太大力量,一次拉拽的重量最好控制在十吨之内。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