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雅的名字,必然少不了文人雅士的忠爱。于是在吴趋坊中出现了很多官宦之家,比如正统年间的工部右侍郎王永和、宣德年间的御史虞祯、嘉靖年间的南京吏部尚书朱希周,都在此建宅。
不过这些大宅门多在吴趋坊中段和南段,北段则是让另一类比较雅的人群占据了,楼,或者叫青楼。啥?青楼不雅……
还真不能这么说。在大明逛青楼就是雅,没有点真才实学,不顶着功名官职,给钱都没姑娘搭理。去一次几两银子也就是聊聊天、喝杯茶。不个万八千的根本摸不到手指头,玩的就是这股子若即若离的劲儿。
另外苏州人天生就有商贾思维习惯,吴趋坊北段与西中市街沟通,稍往西走走就是阊门。这条街是苏州最繁华、最富贵的商业街,店铺林立,以钱庄票号最为密集,全城叫得上名号有二十四家,其中二十家都开在西中市街上。
在这么繁华的地段上盖居住的宅子,既不经济也不舒适,反而更适合经营楼。谁和钱有仇呢,只要档次足够,与青楼共处一条街也没啥,说不定还算美谈呢。
天色刚刚擦黑,各家楼就忙不迭的挂起了红灯笼,一串又一串,一个比一個高,连街道带附近的皋桥都被映衬成了粉红色,忍不住让人产生某种联想。
路口西边的三层楼宇修建得很气派,门口的匾额上写着两个烫金大字,阊阁!若不是楼上的勾栏后时常有出双入对的人影晃动,谁也不会第一眼就把此处认作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