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有要冷场的趋势,洪涛不得不站起身做总结性发言了。隨著皇位越来越稳固、皇权越来越集中,想缩在后面听大臣们唇枪舌剑各抒己见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了。
很多时候御前会议就是一言堂,大臣们先介绍下某件事的来龙去脉,再被逼著表態,然后就等著皇帝长篇大论或者借题发挥了。最后集体高呼圣上英明、万岁万岁万万岁,散场!
不是大臣们不想畅所欲言,也不是怕祸从口出,而是手里的权力越来越小,也就没有了应该担负的义务。那还瞎掺合啥嘛,谁权力大谁做主唄,剩下全是听喝的,让咋干就咋干。
也就是像王徵、王家楨、左光斗、袁应泰这样的老派臣子还有可能在某种时刻偶然爆发点直臣的血性,估计把他们这一代熬走,以后上来的大臣们会越来越俯首帖耳,完全成了皇帝的办事员。
这样子是好还是不好呢?问题就不该这么问。政治没有好与坏,只有適合不適合。后世都说奴隶制不好,然而把那些说的人扔到4000年前去,他们首选的肯定也是奴隶制。
在那个时代环境里,受人口数量、生產力水平、自然条件限制,无论搞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都没有土壤,甚至提出主义都是多余的。
就眼下而言,自己有能力带领大明高速前进,確实不需要更多人来参与决策。大臣们都当办事员,踏踏实实的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反倒是最效率、內耗最小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