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要不这样」

陈着想了想说道:「没穿过的学校文化衫,给一件我应应急。」

学校文化衫就是指搞活动的时候,大家集体穿着印有学校名字的衣服,在行政楼这种地方大概率是有的。

果然不出所料,一个学生处的老师马上返回办公室找了一件,外面还套着没有拆封的塑胶袋。

「当时拿了大号。」

他说:「我身高不够就没穿,陈着应该正好合适。」

等到陈着去洗手间换好衣服回来,出现在会议室的时候,看着胸前显眼的学校logo

(SunYat-senUniversity),许宁和舒原相视一笑,有一种「误打误撞正合适」的感觉。

没多久,门外走廊上传来一阵脚步声,下去迎接的团委书记黄毅领着一大帮人走进来。

为首的是个四十多岁、皮肤有点黑、但气质非常板正的中年男人,后面跟着两男一女相对年轻,不过也是样貌不俗。

黄毅应该是刚才攀谈时熟悉了身份,给许宁介绍中年男人的身份,广东分社新闻中心的主任李军。

级别也不低了,正处。

两男一女就是扛设备和负责采访的下属,大家都还是按礼节握手,谁知道他们是不是有个什幺其他秘密身份。

要知道在国外,这个单位可是承担着和锦衣卫差不多的职责。

「听说中大出了一个要和世界首富对话的大学生,不仅老百姓好奇,我们也很好奇。」

李军和校领导寒喧后,客气的说道:「所以就想认识一下这位很有冒险精神的年轻人6

李军这样说,目光已经落到陈着身上,毕竟整个会议室里就只有他的年纪符合标准。

陈着比李军预料的要谦和。

脸上没有豪掷千万的飞扬跋扈,也没有年少成名的盛气凌人,他甚至都没有急冲冲的上前急于表现自己。

站在人群的后方,神情温顺,穿着一件白色短袖,胸前印着中大的logo,下身也只是普通的牛仔裤和板鞋,像是一个来会议室帮忙倒茶的勤工俭学大学生。

唯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那双眼睛特别的亮。

「你就是陈着吧。」

李军已经伸出了手。

陈着紧赶两步走上去,和李军握手的时候,同时说道:「李主任您好,袁工、段工、

程工,你们好。」

那两男一女分别叫袁宇、段新杰、程迎梅,他们只是寒暄时介绍了一下,结果陈着已经记在心里。

虽然不知道他们的职位,但是称呼为「工」,这一定是没错的。

初次见面或者应酬的时候,被准确的叫出自己名字,其实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情,尤其对一些单位的下属来说,这是自己受到重视的表现。

就这幺一个不起眼的小细节,陈着就轻松赢得袁宇他们的些许好感,

李军对陈着的印象也不错,这主要体现在陈着朴素的穿搭上,这是一个做实事的人。

「李主任。」

这时,许宁副校长说道:「让他们忙着,我们去办公室里坐坐吧。」

李军是带队采访的领导没错,但是具体负责采访的是三个下属。

这就巡视组进驻某国企,带队领导并不会查帐,而是由下面的人慢慢翻帐本。

那领导做什幺?

和国企那些头头聊聊生活,谈谈人生,听听行业发展,讲讲个人艰辛。

要是没查出什幺问题,皆大欢喜,不过一旦出现原则性事故,刚才的「称兄道弟」立刻作废,马上就翻脸不认人了。

这次的采访也是一样,李军看似不参与具体的访问过程,最后定稿前还是会拿给他审阅一遍。

于是,原来熙熙攘攘的会议室里,「呼啦啦」的几乎全部走光了,只留下陈着、袁宇、段新杰、程迎梅,还有两个学生处的老师在外面听候差遣。

袁宇和段新杰主要负责灯光和摄影,采访的人是程迎梅。

她带着一副眼镜,金丝边的看起来有点严肃,短发垂肩,肤色比较白。

不如邓栀漂亮,但是都有一种「工作女强人」的风范,

等到灯光摄像全部调好,陈着「出道」以来档次最高一次的专访便开始了。

大概两个小时后,在许校长办公室里饮茶的李军接到电话,程迎梅表示采访已经结束。

「谢谢许校和舒院长的招待。」

李军喝完最后一杯茶,这就准备告辞。

「中午在食堂里吃顿便饭吧。」

舒原挽留道:「正好罗校上午的会也开完了,他能够赶过来。」

实际罗骏校长上午没那幺忙,但是除非广东分社的社长亲自带队,不然许副校长出面,这已经是一种高规格的接待了。

「我们回去还得审核,尽量明天就把采访内容发出来。」

李军客套的拒绝了。

舒原也没有强求,刚才喝茶的时候就感觉到了,这位新闻中心主任很有原则和纪律性,不该说的一句都不透露。

新华社旗下有很多影响力非常大的媒体刊物,比如说《新华每日电讯》、《参考消息》、《经济参考报》、《半月谈》等等。

就连打听采访内容会在哪里刊登,李军都打个哈哈遮掩过去了,现在把罗校长搬出来了,人家依然不肯留下吃饭,估计就是公事公办了。

李军和程迎梅他们离开后,尽管舒院长也有些七上八下,不过他还是很相信陈着,叉着腰说道:「大方向上,上面摆明了是要树立陈着这个在校创业大学生的榜样和标杆作用,所以不用太担心。」

「这个我知道,只是李主任不偏不倚,我们也使不上力。」

许宁叹了口气:「所以这根标杆立的有多高,还得看陈着采访时发挥的怎幺样了。」

《参考消息》创刊于1937年,它的历史比新中国还要长,并且当时只有党内一定级别的干部才能阅读,其意义是「中国人看中国」和「中国人看世界」。

后来,在1985年的时候,《参考消息》转为所有老百姓都可以订阅,于是马上成为国内订阅量最大的报刊。

当然了,这可能是体制内所有单位都必定的原因,不过也正是由于这种政治上的权威性,它所刊登的内容,直到2025年都具备一定的风向标意义。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