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随着时间的推移,方星河所造成的冲击波仍在不停蔓延,像一场忽如其来的暴烈山火,正在撼动舆论界的自由。

世纪交替阶段的所谓舆论界,大体上由三个板块构成——

一,以电视台为核心、以报刊为中坚、以广播电台为触角的传媒实体。

二,以媒体人为核心、以学者为中坚、以编外写稿小文人为延伸的发声体系。

三,以新闻学为核心,以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为补充,对教育民生法律文化等公共事务进行公开讨论的信息交互场域。

实体,战场,系统,信息,终端,共同构建出了完整的舆论界。

这是一张覆盖整个社会的超级巨网,极少会被全面触动,大部分信息只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流转,向固定用户传播。

举个例子:正在大西北艰苦治沙的工作人员,和南方沿海正在为谢庭锋神魂颠倒的年轻少女,两者日常关注的信息永远不会重合。

能够打破「日常关注」的特例,惟有那种天灾级别的超级大事。

「破圈」一词,描述的正是打破「关注惯性」的特殊现象。

而现在,方星河便具备了那种破圈的非常规力量。

一次次叠加,量变终于引发质变,撼动了小半个舆论界。

这是一个很难复制的奇迹。

从全局视角来梳理整个过程,主战场最初诞生在教育领域,为了树立语文新风,在一众媒体的默契下,通过「一篇作文上北大」催生出第一波热度。

此时,主要受众是高三学生以及学生家长。

再之后,影响扩散,横向波及到文学界,纵向渗透到高一高二和大学,关注者膨胀了三到五倍。

尔后,由于某些人不怀好意的推动,话题再次穿透。

【写到这里我希望读者记一下我们域名101??????.?????】

从「死读书没有意义」渐进到「努力学习不是唯一出路」,再到「素质胜于应试」,隐藏的思想核心是「教育必须改革」。

韩涵作为代表人物被高举在浪尖上,形成了一股对于现行教育的反思大潮。

至此,差不多全中国的三线以上城市都被覆盖到了。

眼下好像没有五线划分,那幺更具体点:所有县级市以上的城市,有70%的初高中学生家长,被动成为此次思潮的关注者。

粗略估计,至少有七八千万人的覆盖规模。

相比于13亿总人口,乍一看0.8亿人好像不算多,但是现在的城镇总人口也只有4.4亿,再去掉老幼病残,还不够多吗?

如此盛大的舞台,用来给两个小年轻表演,此事再难复制。

前世韩涵的角色是一个「有闪光点的反派」,艰难杀出一条血路,虽然不为正派所喜,却吃尽了愤青的红利。

今生,方星河更进一步,生生自己创造出一个「浪子回头的美强惨反派」,韩涵吃得到的他要吃,韩涵吃不到的他也要吃,主打一个通吃!

而形势的发展,又为方星河的出场吊足了胃口。

——就在这样级别的社会大讨论中,秉持着「上学才是出路」观点的正方居然渐落下风!

不可思议吧?

但事实确实如此。

纸媒时代,既缺少独立观点,更缺乏传播渠道。

在所有的传媒实体中,电视台基本不参与此类讨论,只有极少数节目具备实时热点追踪功能。

所以辩论主体通常是报刊和广播。

而广播电台一般不进行独立破题,立场跟着上级媒体走。

那幺,谁掌控着更多的报刊发行量,自然就拥有更多的发声权。

在量的层面上,官媒当然强得多,但在趣味性、煽动性和犀利程度等方面大幅落后于以难防系为主体的资媒。

官报数千万的销量,80%集中在机关里体制内。

而资媒林林总总千多万的销量,却铺满所有发达地区的民间,深得知识分子、先富人群、愤青小资们的喜爱和信赖。

有了发声渠道,还要有擅于发声的人。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