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第425章 返回

主世界,2028年6月19日。

纽约,GDRF全球灾备响应机制月度例行会议暨「昆仑山」项目总结复盘会现场。

林序手里拿着的,是一份来自全球概率监测网络传回的报告。

而这份报告中,他真正关心的那部分内容,实际上是「空白」的。

「昆仑山」号重型运载支援舰离开这个世界已经超过48小时,而在这48小时之内,主世界的人们还没有收到过来自这艘「先驱者」的任何消息。

会议现场的许多代表对这次行动到底成功与否表达了自己的担忧,林序能理解他们的担忧,但却并不认为,这次行动应该被定义成「失败」。

虽然,这次行动带来的巨大争议和波澜仍然在回响,但对他来说,这已经是人类在未来数千年、乃至数万年后回想起来,都不会后悔的决定。

确实,这一次的冒险有可能会付出惨痛的代价。

但,人类从高维而来,又注定要走向高维。

现在,就像制造出第一艘大船、正式航向大海的孩子,人类也终于竖起了风帆。

如果第一艘船在海中的风浪中沉没,那当它的残骸被浪花拍向海岸时,早就已经做好了准备的人们,必将会拾起那些破碎的木板、桅杆和风帆,然后组装出另一艘更坚固、更庞大的海船。

这是他始终坚持的观点-—--虽然在过去几个月、在GDRF的成员中,这个观点收到了一些批评,比如指责他过于激进、过于功利之类的。

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每一次都在据理力争。

甚至当GDRF的成员国以「退出灾备响应机制」威胁时,他表现出的态度也是无比强硬。

而最终,事情也确实按照他的想法在推进。

短短九个月的时间,人类制造出了足以跨世界航行的大船,并且在第一艘大船出发48

小时之后,就已经拟定了第二艘船的出发计划。

这样的效率、这样统一的决断,在人类历史上还从未出现过。

如果说唯一不那幺完美的地方,或许就是他自己的「形象」的变化。

在这短短九个月的时间里,他从「人类的希望」、「天才的年轻人」,变成了「冷酷的独裁者」、「窃取权力的小偷」。

—-当然,这样的「形象变化」,也仅仅是出现在一些不明真相的外围人员口中。

实际上,真正知道他的身份、知道他的目标的那一批人,反而更能理解他所做的这一切。

这些人也没有在这次会议上为难他,会议上讨论最激烈的点,也只是聚焦在「开发下一代跨世界通讯技术」的层面。

林序对这方面的技术提出了许多设想,但由于从未有任何一个世界真正实现过这项技术,他所说的一切,也只能被当做是纯粹的「推测」,暂时不能视为可靠的方向性指导。

最终,在经历了长达数小时的讨论之后,疲惫不堪的人们最终渐渐安静下来。

林序在简单确认所有建议全部收集完毕之后,也缓缓起身,调整了自己面前的话筒,为这次的会议做出了总结发言。

66

·..结合家刚才的意见,我先对家最关的问题做出总结。」

「首先,我们已经达成共识,如果想要实现两个世界之间的信息交换,我们必须要保证的,仍然是信息集在高维世界的稳定性。「

「这一点,与我们在高维适应性方面的研究是强相关的,但实现难度要比高维适应性低得多。「

「我们不需要实现信息的永久保真,只需要确保在信息集越过一个世界、到达另一个世界的这一段通路』上,它能依靠自身的鲁棒性,对抗高维信息的干扰就够了。」

「我们先前提出的插值法、复制法都是可以考虑的方向之一。

2

「这两个向,未来会由各相关研究部门去推进测试。」

「但我要说的,是另一个问题。」

讲到这,林序稍稍顿了一顿。

眼神环视一周后,他才继续开口说道:

「如果能彻底解决高维适应性问题,这方面的技术,自然也就不会存在任何关隘了。」

「所以我的意思是,我们仍然要继续推动高维适应性研究--—-以最高效率、最多的资源支持去推动。「

「现在,我们对边界的解析完成度不到60%,这还是在我们获取了两个-——-准确地说是两个半不同的边界缺陷作为参考值的前提下实现的。「

「这个效率不能算快。」

「当然,我理解,这一年内的效率较低是因为限制器项目、昆仑山项目占用了大量生产、研发资源。」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