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回想起那段日子,就感觉心有余悸。虽然很想重新做研发,但又害怕自己扛不住。
陈贵良说道:「只要潘教授愿意来,公司期权可以细谈,团队人员也由潘教授自己招募。」
潘爱明刚刚还说自己不懂智慧型手机,现在却又说:「做智慧型手机很复杂的,还需要非常强大的硬体团队。尤其是优秀的硬体架构师不好找,还有基带、射频、电源管理、传感器、触控、音频……」
陈贵良说:「挖人。」
「不好挖的。」潘爱明一直推脱,却又不再直接拒绝。
这是一种很矛盾的心理,既抗拒改变,又跃跃欲试。
他这种顶级专家,已经休息好几年,休息期间还一直做理论研究。哪有不想重新出山,把理论研究付诸实践的?
陈贵良说:「再难也要人去做。潘教授不想亲自造出中国人自行设计的智慧型手机吗?」
潘爱明道:「我再考虑一下。」又补充一句,「你先回吧,不用再劝了。也别提年薪什幺的,这个事情跟钱无关。」
陈贵良欲言又止:「那我改天再来拜访。」
陈贵良离开之后,潘爱明独自坐在办公室抽闷烟。
潘爱明的作风是「只谈技术不聊家常」,别说让他管理一家公司,就算只是管理研发团队,其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都够呛。
所以,研发团队尽量让潘爱明自己搭建。
如果是陈贵良招来一帮高手,跟潘爱明搭伙一起搞研发,估计顶多两三个月就要闹矛盾。
抽闷烟抽了半天,潘爱明拨打电话:「老陈,一起做智慧型手机怎幺样?把你的博士生团队全拉进来。」
清华的陈瑜教授笑道:「你教书教得好好的,又是北大又是清华,怎幺忽然想起去做智慧型手机?」
「有人跑来请我,把我说得心痒痒,」潘爱明道,「做智慧型手机属于复杂工程,我一个人肯定搞不定,还得请你出山才行。」
陈瑜问道:「哪家公司来请你?」
潘爱明道:「字节跳动的陈贵良。」
「就是那个把公司折腾上市的北大学生?」陈瑜确认道。
潘爱明说:「嗯,就是他。他不是在美国融了一笔钱吗?游戏公司也日进斗金。资金上应该没问题,就是技术团队欠缺。」
陈瑜想了想:「不如把中科院微电子所的章超也拉进来,咱们清华、北大、中科院的团队一起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