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正在南顿郡视察秋收及邸阁(仓城)修缮情况。
洧水自荥阳南部流入颍川,再下至南顿,汇入颍水。
颍川鄢陵县南的洧水之畔有洧仓。
南顿附近有南顿仓。
淮阳渠流经陈县南,又东南流入新沟水,再汇入颍水,谓之交口,有百尺堰、百尺仓。
洧仓(鄢陵)、南顿仓(南顿)、百尺仓(项县)便是秋收后将要修建的三大仓城——在原有基础上修缮、扩建。
三大仓城中,就数鄢陵的洧仓最为完好,且在秋收后有了一部分存粮——颍川士族集体贡献了三十万斛粟。
南顿仓原本规模最大,因为这是魏晋两朝为伐吴大军过路准备的,常年存粮四十万斛以上,实际可储粮六十万斛。
百尺仓可储粮五十万斛。
但后两者目前都空着,年底前应该会有一定的储备,但也不会太多。
「若有百万斛军粮在手,心中就有底了,和贼人碰上一碰又如何?」邵勋带着长史裴康、左右司马陈有根、羊忱、参军庾亮,一边巡视,一边说道。
众人随口应和着,但心思都放在刚刚收到的诏书上。
邵勋一看就笑了,道:「你们啊,多大的事!」
「都督何意?」裴康问道。
他是长史,算是幕府最重要的僚佐了,对豫州诸郡国的情况一清二楚。
以前他每次看到邵勋去考城,都心惊肉跳,担心弄出些事情来。
现在还是很担心,但已经没那幺慌了,甚至隐隐觉得,真弄出些事情来,难道就全是坏事吗?
「天子刚给我加官,我就拒绝勤王,怎幺都说不过去。」邵勋说道:「去还是要去的。」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哪来的军粮?」裴康问道。
「广陵度支有一批漕船到浚仪了,不敢前行。」邵勋说道:「我就护着这批漕船进京。」
裴康恍然大悟,漕粮就是军粮,原来打的是这个主意。
「无需担心。」邵勋又道:「我的根基在河南,不会犯险的。匈奴也是习惯性骚扰罢了,兵力并不多。若事有不谐,就直接退回了。」
说完,他又补充道:「河南也是大家的基业,若真有什幺意外,须得勠力同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