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安一隅本没什幺,纪瞻也不觉得有太大的问题。但偏安一隅的前提是,你有足够的阻滞敌方的能力,能保住江南大地。
琅琊王南下也很多年了,经过多年经营,在南渡士人以及他们这类相对开明的南方豪门的支持下,基本已经站稳脚跟。
即便是对琅琊王不满的江东土人,现在也不会明着反对了——除去年年底爆发了一次叛乱以外,已是稳定多年。
说白了,即便是东吴那会,江东也是需要一个首领的。这个首领可以是孙氏族人,也可以是司马氏后裔,都无所谓,只要能保证他们本地人的利益就行了。
矛盾肯定是有的,但在王导等人的积极斡旋、裱糊下,大体处于可控的范围之内。
这幺多年下来,江东慢慢形成了一个以司马睿为共主,南渡士人、江东豪族勉力媾和的政治局面。
这样一种体制,注定是松散的、低效的,同时也是偏安一隅的。
就江东豪族来说,他们巴不得司马睿赶紧与洛阳朝廷切割,别再掺和北方的战事,大家关起门来过自己的小日子不好吗?
你拿出天子的密旨承制,任命这个任命那个的,严格来说都是有问题的,但我们不都承认了吗?天下之事,首在于人和。
让邵勋和匈奴打,互相拼个两败俱伤不好吗?如果洛阳朝廷没了,我们支持你监国乃至更进一步,如果洛阳朝廷还在,那就维持现状。
大晋朝廷,已被匈奴和邵勋玩弄得毫无威信了,你还留恋个什幺劲?难以理解。
这便是江东士人的心理状态——或许分别到个人不太一样,毕竟每个人的性格、价值观不一样,但呈现出来整体意识就是如此。
纪瞻对此很清楚,他总体上也是持赞成态度,但细节上有分歧。
他认为,要想保住江南的局面,淮水一线至关重要——事实上,这也是东吴时代的共识与底线,魏吴在寿春一带的争夺堪称惨烈。
幸好,他的这番意见,受到以王导为首的南渡士人的支持,因此,他很快走马上任:「都督扬州江北诸军事」,治寿春,总督扬州江北一带的防务。
这会便在上任途中。
「都督、谢司马,粥已经煮好。」有亲兵过来提醒。
「好。」纪瞻点了点头,与谢鲲回到民家小院内,吃起了粳米粥。
吃饭的时候没人说话,但都默默想着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