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当然,攻打石勒的计划没能实施,因为刘聪又出兵了。

双方在蓝谷大战,匈奴兵败,拓跋普根率一路偏师沿着黄河南下,一直攻到蒲子,离平阳已是不远,粮尽退兵。

从这一年冬天开始,拓跋猗卢修建平城、新平城,命儿子六修镇守,以为南都。

仔细分析一下,可能从这一刻开始,拓跋猗卢心中才萌生了「南图」的念头。

在此之前,简直他妈的「大普忠良」,四处救火,打完仗就撤军,规矩得很甚至听闻天子被俘后,想灭了匈奴解救天子。

但或许也正是多次南下,更多了解了中原内情,再加上刘琨实在不像样,弱鸡一般,让拓跋猗卢觉得中原无人,有点想法了。

但他终究是老派人物,思想钢印一时半会解除不了。

此后三年,他基本不出兵了,既不打匈奴,也不打石勒,代国处于和平状态。

只有314年,刘琨请猗卢出兵攻匈奴,相约平阳会师,猗卢也同意了。

但此时石勒攻占幽州,代国境内有一万余落羯人准备响应石勒,猗卢尽杀之,随后攻打匈奴的计划便被放弃。

猗卢从此在盛乐享乐,直到他想废长立幼,传位给小儿子为止一一长子六修以下犯上,把猗卢噶了。

但拓跋六修也镇不住局面,很快被拓跋猗迤长子普根击杀。

普根继位,一年就死,死因不详。

普根死后,还是孩童的儿子始生继位,很快暴毙。

从拓跋六修动手开始,拓跋鲜卑就经历了两轮内战,即猗卢、六修父子大战,以及普根、六修之间的堂兄弟内战。

这两场内战夹带着新人、旧人之争,死伤、逃亡者甚众。

始生死后,拓跋弗之子拓跋郁律在旧人的力推下就任大单于,并通过大败铁弗匈奴立威,稳固了地位。

与拓跋卢只是萌生念头相比,拓跋郁律很明确提出了「南图」的计划,

但他继承的是一个经历了两场内战的拓跋鲜卑,国力受损严重。

321年,他发起了一次试探性南侵,在离石为石赵击败一一兵力不详、将领不详,资治通鉴没采信,因为只有石勒载记有,义个人认为是存在这一场战斗的。

当年年底,祁氏(拓跋猗迤之妻,出身东部乌桓)发动政变,杀郁律及诸部大人五十余。

这是一次非常严重的事件。

不但郁律死了,还死了五十多个部落首领,他们都是郁律铁杆,不知道在哪里被一网打尽。

祁氏随后扶次子、普根的弟弟贺上位。

但贺根本没法服众,诸部离心离德,压根不听他的。

由此可见,祁氏母子这次政变并未得到大多数人支持。

很快,贺在盛乐待不下去了,因为各部大人根本不听他调遣,还在策划搞死他的阴谋,于是前去东木根山筑城,作为新的都城。

为何没去南都平城呢?因为担心石勒打过来,而诸部不支持他,直接被借刀杀人。

就这样过了几年,拓跋贺日夜担心有人造反,并把东木根山城修得十分险要,最终在325年忧惧而死。

他死后,弟弟那继位。

他是很有想法的一个人,想要重新收复各部落,但收效甚微,各部压根不鸟他,只有中部、东部部分部落支持他,还不全支持。

而且,他这一番「努力振作」让石虎比较恐慌,石兽也不想看到拓跋鲜卑重新统一啊,那不完犊子?于是主动干涉。

326年,石虎至雁门关,双方在关外战了一场。规模不详,结果是拓跋那战败,迁都大宁,石虎也没占领关外之地。

旁观的拓跋氏部落一看,立刻拥立拓跋槐为大单于,拓跋那在大宁也待不住,出奔宇文鲜卑。

从此以后,双方再也没打过,各自维持和平,边境对峙。

335年,拓跋槐对舅舅贺兰蔼头不满,杀之,大失人心,诸部皆叛。

拓跋槐亡奔后赵,被石虎厚待。

拓跋那从宇文鲜卑回来,再次「复国」一一一但和第一次一样,经历了长期内乱的拓跋鲜卑,即便复国也难以得到大多数人支持,就像当年拓跋力微死后一样,部落联盟走了很多人,大部分人也观望,甚至对大单于充满恶意。

337年,后赵派人把槐送到了大宁(张家口一带)。

鲜卑部落大人们面临着拓跋那、拓跋槐这两坨臭狗屎之间选一个的窘境,最后选了槐。

那又成了光杆司令,出奔刚刚建国的前燕,然后被杀了。

338年,槐死,遗命在后赵为质的拓跋什翼键归国继位。

自此,局势稍稍稳定了一些。

拓跋什翼犍大概是各部所能接受的最大公约数。

但说实话,实力还是没法和他爹拓跋郁律时代比,更没法和拓跋猗卢时代比,长达三十年内乱,国力损耗太严重了。

至此,本书出现的人物都有了,后面和前秦、后燕之类的懒得写了,已经六千字了,几乎相当于更新的两章——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