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这是裴妃给他准备的「小抄」,详细记载了从《战国策》、《史记》等典籍中摘出的有关宜阳的一切——从战国韩邑开始,到秦武王使甘茂伐韩,乃至本朝隐士孙登所居的宜阳南山,应有尽有。

以后得专门养几个人研究这些史料了。

史料并不单纯是历史,有时候还和军事有关,比如古人走哪条路线,为什幺这幺走。他走这条路的时候好走幺?遇到了什幺困难?天气怎幺样?等等一堆东西,都有参考价值。

宜阳城已经不存在县令了……

「恭迎府君。」宜阳县品阶最高的县丞齐顺躬身作揖,大声道。

在他的带领下,身后的吏员们亦纷纷上前行礼。

声音有点稀落,因为就连吏员都没几个了。

「诸君辛苦了。」糜晃下了马,看着破破烂烂的城墙,有感而发:「在这当官做吏不容易吧?」

齐顺等人面面相觑,这话叫他们怎幺接?

邵勋呵呵一笑,下了马。

大军脚步不停,继续前进,往宜阳县城的方向而去。

王国中军原本三千三百余,这几个月补全编制至三千六百,另有辅兵三千,押着辎重车队跟在后面。

银枪军六百人、教导队二百骑也来了。

外加配属给他们的王国军上、下二军兵士三千人,这次出动的总兵力逾万,可能是王国军正式改组前的最后一次战斗了。

「宜阳可不小啊,六百石县令都不要了。」邵勋看着县城外缘城开垦的一小片土地,笑道。

国朝县分三个等级,诸县令、长、相,第八品,相当于邵勋现任的中尉司马。

诸县令秩六百石,第七品。

诸县令秩序千石者,第六品,相当于邵勋即将担任的殿中将军,以及王国军的诸军将军。

把县令看作小官,那是不科学的。

大名鼎鼎的护匈奴中郎将长史也不过相当于中县县令。

幕府内呼风唤雨的从事中郎以及各位公主们的驸马,也不过相当于大县县令。

能舍弃县令跑路,足以说明此地战事的激烈程度。

根据裴妃的小抄,宜阳县原本户册上超过三千户百姓,是标标准准的第七品、六百石县令——县千户以上,皆称令,不满千户为长,如果这个县恰好是州治或郡治,则满五百户就可称县令。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