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即,便听那道士开口,朗朗曰:
「道言,水为龙命,龙为水精,凡大水处则有灵龙。
「道言,善男子善女人若心事龙王,书写龙讳,观想龙形,身怀龙威,依时供养,读诵经文,奉以清水,可呼召龙王。
「吾闻,鄱阳位列五湖,浸润天光,有真龙敖氏讳渚居水为王,建府称制。
「吾言,今朝有喜,兹有黄海青阳龙君携妃过境,应以大礼相迎。
「吾闻,仪之隆杀,视乎与礼者之尊卑。惟席有重器,堂列贵胄,而后礼乃成其大。是故:
「吾请,鄱阳龙王现见,与礼迎客。
「吾命,即为太上大道君灵宝天尊敕令!」
道人音落而箓成,随即,整个鄱阳湖都开始动荡起来。
地动山摇,水泽震荡。
大湖之上,浩渺云烟蒸腾而起,遮天蔽日。
一股龙威法韵从湖底缓缓生发,再随着烟波腾空。同时,天上凭空生出大片大片的白云,与湖上的烟波相连。
「昂——」
一道巨大的龙吟声响彻云霄。
云烟翻滚,最后竟凝成了一个巨大的法相虚影,法相人身,立于大湖之上,披龙袍,戴冕冠,额生龙角,不怒自威。
————
远方,观礼云楼上。
散原山副教主祯常道长脸上难掩喜色,他竟然真的将鄱阳龙王残留在鄱阳湖底的法威遗韵给召出来了!那龙王的样貌分明与宗中诸龙王画像中的鄱阳龙王敖诸一模一样!如果他不能大兴净明派,还有谁能?祖师谶语又岂会作假?
句曲山副教主能岳道长眼放精光,这显然是一道祈神法,而且是出神入化的祈神法。只知道他在存神法上的天赋举世罕见,竟不知祈神法也这般厉害。而上清派,擅长的便是存神与祈神呀。嘿,仔细一想,他好像隔了很久都没去山里讲法了,不按约行事,也是个不老实的,不行,这次事了,一定要请他再去山中,这次要多待一会。
阁皂山副教主圣应道长两眼一眨不眨看着小筏上的道士,教他《洞玄灵宝升玄步虚章》才多久?听听这道章抑扬顿挫唱的多好,而且把灵宝科仪与「三光同天」、「祈神请龙」结合的天衣无缝,莫非真是天生的科仪灵童?兴许,阁皂山也该学一学散原山和句曲山了,授他真经,再请他来山里讲经传法或是开脉收徒。两葛兄弟之宗,做起这些事来不比那两家来得更轻松?
三清山副教主时通玄并不在乎周围人的艳羡眼神,或许说他正享受着。老道士笑开了花,他想,明治山有这样的弟子,即便自己寿元将近,去地下见祖宗,也可以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祖宗了。
法驾上,黄海龙君愣愣看着鄱阳湖龙王的虚影,惊诧非常,这才多久?期间他还渡了雷劫,竟然已经将《太上洞渊神咒经》学会了?
而以此咒经祈神请龙对法力和念力的消耗又是何等的大,他竟然只拿来为自己做迎宾礼?
再说那鄱阳湖龙王,虽然只是云烟凝聚而成,但并非只是幻象泥胎,而是像有真灵在身。只见龙王现世后,先是环顾四方,眼中仿佛有沧海变换。
随后,龙王收回目光,又看向竹筏上的道士,龙王脸色忽地一变,眼中闪过神芒,又猛地转头看往鄱阳湖南岸的赣江。
龙王定定看了好一会,才转过头来,重新看向道士,他脸上显露出笑意,低头拱手道,
「领法旨。」
声如洪钟,遍传四野。
龙王看向黄海国法驾,看向黄海龙君,眼中自然流露出欣赏之色,随即,他高声道,
「迎青阳君入赣!」
龙王话音方落,鄱阳湖便潮音四起,只见无数的游鱼蛟龙从湖中跃出,仿佛载歌载舞。湖面上翻涌着波浪,波浪映着阳光又泛起粼粼的波光,水光扭曲变化,又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字,像是迎词,像是歌章。
道士朝龙王作揖,行了一礼,他能感觉到,这位龙王看向自己时的眼神不是看一个施法人那幺简单。至于原因,他也大概能猜出来一些,只是时过境迁,现在唤出来的也不过是龙王留在湖底龙宫里的一丝残韵而已,不必多说什幺。最重要的是,自己的科仪还没有结束。
道士收小鼎、法剑,乘筏继续前行。
青阳照川起身,顾逦也跟着起身,两人对鄱阳龙王行了一礼。而拉车的九蛟几乎要把头埋进湖里去,不敢擡眸看上一眼,只是默默跟紧前方竹筏留下来的水痕。
法驾继续向前,三迎已过,前方便是三清山为会面盟誓而准备的法坛。
法坛是黄翡搭成,悬浮于湖面之上,有五阶,每阶九寸高,顶上放着一张青玉案。
在法坛的两边,有一座座白玉云楼,这些都是应邀观礼之人的坐席,阁皂山、散原山、兵锋山、句曲山、庐山、四明山、罗浮山、金精山、明月山、赣州四大家……基本上,豫章有头有脸的大宗以及和三清山交情深厚的宗门都来了,这次,还特邀了崂山。
这些观礼人的目光全部落在那个竹筏上的道士身上。
竹筏抵近法坛,道士擡脚,离开了竹筏,踏上祭坛,但他没有继续登高,而是站在第一阶等候。
不一会,龙国法驾也到了。
蛟龙停在了法坛前,龙君走下玉辂,在水面上行走,步行来到了法坛上,与道士并肩。
道士先行行礼,并道,
「龙君容禀,我家掌教在山门前迎候,特遣小道先行在此迎接,并借大湖宝地与龙君订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