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平时大家吟诗填词娱乐时,他就从来不参与。大家问他原因,他便说自己『素来』理性过剩,感性不足。作来诗句总嫌板滞,全无灵韵,勉强做出来止增笑耳……

所以苏录不想选《诗经》,完全可以理解。

~~

「那《尚书》呢?好歹《书集传》也算有权威注本吧?」王翀巴望着苏录,显然他被推荐治《尚书》了。

「《尚书》难在文本本身,」苏录这五个月虽然没学透任何一经,但方方面面已经了解地非常清楚了,便苦笑道:

「今文、古文之争闹了千百年,梅赜献的古文经到底有多少是真的,至今没扯清。就说《大禹谟》里『人心惟危,道心惟微』那十六字心传,有人说是孔门心法,也有人说是后人伪托,连注家都各执一词,哪来的准确答案?」

「那就只有《礼记》了?」陶成登时乐开了花,这就叫运气。他本来被推荐选《礼记》还不开心呢,因为选《礼记》素来是最少的,甚至比春秋还少。

没想到苏录居然不喜欢其他四经,那显然就是相中了《礼记》了。

「阿成,你可别胡闹了。」众人却都不看好:「选《礼记》的人最少,肯定是有原因的。哥可别失了算计。」

「是啊,不说别的,《礼记》的字数比其他字数加起来都多,学那玩意儿不是自讨苦吃吗!」李奇宇道。

「还真是……」苏淡本来想杠他一下,但数算了一下,《礼记》九万九千字,其他四经加起来九万八千字,还真让李奇宇说对了。

「而且《礼记》内容极为庞大繁杂,一般人根本无从下手。」他也劝说道:「好比要梳理『祭礼』的内容,就需在《祭法》、《祭义》、《祭统》等众多篇章中来回翻检,想要提纲挈领实在太难了。」

说完他又想到苏录的本事,不好意思笑道:「不过这对哥不是问题。」

「再者,本朝治《礼记》者,多循前代之说,鲜少独创之见。可资参考之新论、导引之善本寥寥无几,学子唯有拘于旧学樊篱,在陈腐框架中辗转,难窥新意之境,学起来没劲得很。」程万舟也劝道。

殊不知他说的每一个词,在苏录听来都如闻仙音。

『鲜少独创』不就是『内容固定,考点明确』吗?

『参考太少』不就是『标准统一,无歧义争议』吗?

『旧学樊篱』不就是『体系成熟,着疏详尽』吗?

『陈腐框架』不就是『结构规整,命题范围清晰』吗?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