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第98章 中庸

七月流火。

讲完《孟子》,张先生便开始教授四书的最后一本——《中庸》。

讲台上,他用与教《孟子》时截然不同的语气,缓缓讲授道:

「《中庸》相传为孔子之孙子思所作。宋以前并未单独成书,而是作为《礼记》的第三十一篇存在。但程朱都十分推崇此篇,朱子更是将其单独抽出,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并要求儒者在学完前三者之后,再研学此篇。」

「那幺这短短三千五百六十八个字,到底有何神奇之处,居然成为四书的压卷之作?」

「盖因《大学》诸篇重外在之行,《中庸》则重心性之修与『道』之体悟,探究如何在实践中,抵达儒家至高的『中和』之境。故必以前三篇为基,方能明此篇『中庸之道』的阐释,而后融于日用言行与内心修养,达至内外兼修之至高境界也……」

简言之,就是这一章探讨的抽象哲学问题,怕你基础不牢听不懂,所以放在最后讲。

这样安排果然没错,学生们学起这段来果然费力。

哪怕之前,他们就已经听蒙师讲过四书了,也把《四书章句》背得滚瓜烂熟,依然对此中的玄学概念与义理辨析,感到云山雾罩……

比方开篇第一句『天命之谓性』,就难住了已经水平不浅的学生们。

他们虽知『天命』关乎天道,『性』指本性,却难以参透二者之关联。有学生困惑求教道:

「请问先生,若性由天命所赋,那为何世间有人行善有人作恶?难道天命有偏私?」

不少同窗也纷纷点头,显然也遇到了同样的困惑。

张先生释曰:「天命乃『道之本源』,『性』为万物禀赋——人之性本含善端,为恶者后天习染所致也。此『天命赋性』之本然与现实之混淆,使尔等于根源处误解『性』之内涵矣。」

学生们谨受教,赶忙记下讲义。

但等先生下课一走,他们便面面相觑道:

「你听懂了吗?」

「似懂非懂。」

「略懂……」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