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9章 精简
碳硅集团的B轮融资进行的比较顺利。
公司的研发让人看不懂在这次洽谈中呈现了正反两面性,既然看不懂就不敢轻易说哪里好,同样也不敢轻易说哪里差。
不过,机构股东们在出于对俞兴的信任之后也展望了下一轮融资的要求,现在已经比原计划的年中提前了一个季度融资,明年再掏钱就至少要看到成熟的原型车。
大家都看不懂技术参数,但碳硅集团提供的材料里除了参数还有时间规划,今年会有原型车,明年则是各方面的更迭和优化,甚至明年年底有望进一步推动走向市场的工作。
如果到了时间点没能达成目标,再怎幺找理由,机构们也有足够的立场进行发难。
B轮这笔融资掏的既轻松又沉重,轻松是流程没走太久,沉重是连熊潇鸽也在会议上当面表达严肃的立场,给予了充分的压力。
当然了,俞兴私底下谈到这一幕颇为不以为意,老熊纯粹是场面话,连续两轮投了这幺多钱,难道到时候会因为碰见点小问题就不拉兄弟一把?
沉没成本,沉没成本,不拉一把就真沉没了。
碳硅集团这一轮融资的整体估值是按照15亿美元计算,相较于上一轮的10亿美元涨幅了50%,而红隼、IDG和今日资本都是出资6000万美元,首次进来的启明创投则是投资4500万美元持股3%。
公司的股权架构相当明确,期权池稀释到8.075%,红隼持股12.075%,IDG和今日资本都是7.23%,启明创投是3%,俞兴这边则是稀释到58.14%,还有知名不具的网际网路朋友们合计持股4.25%。
因为没有把融资的事情藏着掖着,公司内外都很快知道了这件事,内部自然是喜气洋洋,颇为振奋,知道接下来的推进不会受到资金方面的困扰。
至于外部……
随着碳硅集团连续两轮的融资,行业对于坐落于临港的这个电动车项目似乎才猛然间有种「他们是认真的」感受。
从俞兴要造车的2011年到时至如今的2013年,连原型车都要出来了,媒体报导上还冒出「俞兴真要造车」这种论调,多少是显得有些荒谬和矛盾。
俞兴还是在最新热点上面瞧见的类似言论,他倒也没有太意外。
这种「真要造啊」「真投给他啊」「估值这幺高啊」等舆论背后无非就是一个核心的问题——真能行吗?
或者说,更看衰一些,真不行吧!
俞兴能理解,这一切终归是要看市场说话。
3月25日,碳硅集团收到了一份新的「礼物」,之前预定的Model S终于从香江入境运抵申城,引起了大批员工的围观,想要一睹如今世界上最负盛名的电车产品。
俞兴因为要在碳硅数据开会,没能第一时间体验,只能让秘书嘱咐,别呼啦一下就拆了。
相较于碳硅集团的热闹,碳硅数据公司这边就沉闷不少。
俞兴这次开会是出面进行内部整合,一是把「财经热线」并入「最新热点」,二是解散「笑吧」团队并进行调岗。
在最新热点的用户规模因为预装市场的发力而抵达6500万之际,同一时间成立的财经热线只有1300万的用户,虽说与资源投入重心有关,但财经热线的日活与月活等数据也不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