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嘉佑「呃」了一声,有点小小的不同意见:「我觉得冰箱还行,冬天喝点热的,夏天喝点凉的。」
电话另一端不置可否:「你下午再看看,这两天有空再去临港采访采访。」
邱嘉佑应了下来,挂断电话之后琢磨这个消息,还是觉得不靠谱,觉得百晓生上面那帮搞网际网路的压根不知道汽车行业里这种定价和销量的概念。
他吃着饭,刷着抖音,忽然刷到一条九州Max的提车视频,心里冷不丁冒出一个念头,万一呢……
万一的话,那碳硅集团就更应该和媒体搞好关系。
邱嘉佑这幺一想,倒觉得自己应该期待碳硅的销量上去了。
……
「俞总,俞总,长城的王总刚才还给我发消息呢,问我们网传的小定消息到底是真是假。」
会议室里来参会的副总裁崔之愚兴致勃勃的趁着还没开始,聊到一个新情况。
百晓生论坛上面有人透露消息,声称碳硅集团首款车型的市场反馈火热,已经积累数千个小定,而这立即引起论坛网友的讨论,毕竟,己方算是碳硅集团的半个娘家人。
问题在于,「九州」的定价注定它不会取得那幺好的成绩。
因为……过去没有自主品牌做到。
没有也就意味着市场是需要被敬畏的。
然而,这则爆料有鼻子有眼,发帖人虽然披了马甲,但和质疑的网友怼了几句之后竟然拍了张供应商的物料单,转而倒是让部分人将信将疑了。
碳硅集团的员工是几乎不上百晓生论坛的,一是知道后面就是自家老板,说是匿名马甲,但怎幺也匿不到老板头上,二是本身属于制造业,也不怎幺和「网际网路的茶水间」贴合。
所以,在碳硅发布会的四天之后,关于销量的反馈率先通过供应链的员工爆料出来。
俞兴饶有兴趣的问道:「王总倒是挺上心,你怎幺回答她的?」
「王总是我的老上司,她问我……嘿嘿。」崔之愚笑道,「我就回了句『一眼假,怎幺可能啊』,她就没动静了。」
崔之愚说的是真话。
确实一眼假。
截止到2月24日傍晚,碳硅集团的九州积累的小定数量已经破万,第三天和第四天相较于前两天虽然趋势走低,但加起来也有三千多,最新数字就是10519。
目前摆在碳硅集团的一线市场最主要的问题还是消化能力,20家门店的承载能力有限,这也被认为是后面两天小定数据走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公司正在努力推进建设江浙沪地区的新门店,预计将会在下个月中下旬起到部分缓解作用。
同时,九州销售遇热的情况也对临港这边提出一个问题。
这种局面是否是可持续的?
如果是,工厂生产线要不要进行简易的扩产?
碳硅工厂生产线的规划产能是6万/年,这个数据的基础是常规的双班制,而如果后续销量一直紧俏,生产线可以改为压榨产能的三班全负荷,再加上对工艺的优化,极限产能可以逼近到10万左右。
行业里正常来说,这样也就是应对短期的订单峰值,比如季度促销,也不会真就全年都这幺搞。
所以,如果碳硅集团的首款车型真能持续热度,6万常规产能的生产线就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了,建设第二条生产线需要更多的资金与更长的时间,不用新增核心设备和扩建厂房的简易扩产就成为一个备选方案。
比如,焊接或涂装增加1-2个临时半自动工位,增加物料缓存区来减少等待,与一线销量体系配合来增加相同车型的批量生产。
简易的扩产大概只需要投入生产线10%的成本,预计可以把常规产能从6万扩增到8万左右。
俞兴听着大家的讨论,一方面是对不同扩产方式的确定,一方面是对市场热销情况的忐忑。
九州面世的效果都出乎了俞兴的预料,更何况是崔之愚、蔡俊辉等人。
决定着扩产方式的关键就在于对九州未来市场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