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哩,刚好可以按家算数字,这样钱方面也不用争啥的。」
老韩大哥叫韩本忠,他妻子叫郑秀梅,两个儿子一个叫大春,一个叫大桥,这名起的真接地气。
姓张的叫张老实,三十多岁,是郑秀梅的表弟,妻子叫何苹,女儿叫张敏。
另外一家老爹是郑松林,两个儿子郑大刚,郑小刚。这是郑秀梅的亲戚,堂弟。
都沾亲带故,在老家生活不好,跑北疆这边讨生活,然后就落户到了兵团。
「小龙啊,后面做饭的事情你们就别管了。你大嫂带着两个女人在这边抽苇子,压苇把子,就手就把饭做了。」韩本忠边吃着馒头边给李龙说,「你们这边准备太好,做的太多,我们都不好意思要钱了。」
「行行,」李龙笑着说,「那呆会儿我给你们把手套发一下。这打苇子抽苇子都得用手套。细铁丝就放在院子里,你们随取随用。压苇把子的钳子这里有两个,你们换着用,我看能不能再找一个……」
「不用不用,两个就够了。轮换着用就行。」韩本忠不想再让李龙麻烦了,「我们都是自己人,不会争起来的,剩下的你就别管了。」
李龙笑着答应下来。
李建国也在这里吃了饭,因为饭后他还要带着韩本忠等人去到苇湖那边,指示打苇子的位置。同时也是给队里其他打苇子的人提个醒,这些人是他带过来的,别让队里人给欺生了。
李龙吃过饭后,就去赶了马车,拉了木头,到县里买粮去了。这次他不光买粮,还要把家里的木头载成木头板子。暂时让这些人住在麦草铺的地上没问题,后面如果还有弄苇把子的活,他们要住的时间长,那就得架木板床。毕竟初冬的时候地上就冷了,还潮。
还需要买两个炉子架在房子里,不然太冷也不行。最好能弄个火墙啥的——到时看吧。
李龙走后,韩大春悄声对他爹说:
「爸,这……这……吃的真好哩……就没想到能吃这幺好……就是这……这……这住的有点破,还住……住……住地上。」
他是个结巴,说话一激动就不连贯了。
「行了,别挑挑捡捡的了。」韩本忠拍了他一巴掌:「有白面馒头也堵不住你的嘴!」
「那……那……大桥吃了三个馒头……比……比。比我还多吃一个哩。」大春有些不满,为啥弟弟闷头吃,老爹就不管,自己只是说了一句就挨巴掌。
「那你弟是不说话,你说话了,那让人听到多不好?」韩本忠恨铁不成钢,「人主家对咱好,咱就好好干活!呆会儿割苇子可不能偷懒,不然捶死你。」
这时候韩本忠可没有了和李建国李龙说话的笑脸。这老乡兄弟俩都是实在人,那自己这边就不能丢面子,得给老乡长脸。李建国路上把事情说清楚了,这活本队因为有竞争,没多少人接,所以才找的外援。
按韩本忠的盘算,一家三四口人,一天怎幺也能弄出百来个苇把子,一个一毛五,那就是十来块钱……这幺好的事情,能轮到自己,那真是烧高香了,怎幺可能不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