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予安从河狸皮的尾部开始,身体前倾,利用上半身的重量辅助发力,一下一下、稳稳地向前推刮。
「刮皮的时候,角度很重要,大概30到45度角,用力要均匀。」
「我们的目标是刮到露出白色的真皮层,但又不能伤到它。」
「我这一门手艺,还是小时候跟杀羊的邻居学习的,刮一张河狸皮子勉强够用。」
他刮得非常专注,尤其是靠近边缘和不规则的部位,更是小心翼翼。
黏腻的白色脂肪,红色的肉丝以及半透明的筋膜,在石片的刮削下不断卷起,脱落。
一张河狸皮,光是初步刮干净,就花了他将近两个小时。
当他处理完两张皮时,已经是下午。
此时皮板内侧已经呈现出干净的白色或淡黄色,摸上去不再油腻。
随后林予安将刮干净的河狸皮拿到溪边,用冰冷的溪水彻底冲洗干净表面的污物。
他没有进行复杂的「沤皮」或硷处理,只是将皮张在清水中浸泡了一两个小时,让皮板充分吸水膨胀。
「现在是最关键的一步,制作天然鞣剂,就用河狸自己就给我们准备好的材料——它的大脑!」
「在荒野中鞣制皮毛,最传统也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利用动物自身的脑髓。」
「这听起来可能有点原始,但效果非常好,这个方法在全球已经流传了几千年。」
林予安从那两个被他仔细保存的河狸头颅中完整地取出脑髓。
他将脑髓放入一个小陶碗中,加入大约等量的温水。
然后用一根削得光滑的木棍,开始用力地捣压、搅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