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最佳影片金狮奖:《色戒》,导演安·李,国籍,美国。

最佳导演银狮奖:布莱恩·德·帕尔玛,《节选修订》,依然美国。

最佳男演员:布拉德·皮特,《刺杀神枪侠》,仍然美国。

最佳女演员:凯特·布兰切特,《我不在那儿》,还是美国。

李安导演,华语电影世界的骄傲,其才华与成就有目共睹,《色戒》摘得金狮,实至名归。

然而,一个无法回避、也无需回避的事实是,李安导演是一位美国华人,美国人,他的成功深深植根于成熟的好莱坞工业体系与资本支撑。

他的创作、技术保障、全球发行网络,无不得益于美国强大的电影工业基础,或许还有那行业话语权。

威尼斯将最高荣誉授予他,本质上,是授予了一位在美国电影工业体系内取得卓越艺术成就的导演。

这恰恰印证了「强国无艺术」的另一面,强国的导演,其「艺术」身份已被其强大的工业母体所背书和定义,无需电影节来「认证」其价值。

获奖是锦上添花,是体系优越性的又一次展示。

而其余三项最重要奖项,导演、男女主角,也毫无悬念地花落同是美国籍的电影人手中。

这绝非偶然。

它清晰地勾勒出当下世界电影权力版图,欧洲三大,在绝对的好莱坞力量面前,其「艺术圣殿」的光环正在无可避免地黯淡,甚至沦为好莱坞顶级明星、导演展示其全球影响力、进行「艺术镀金」的次级舞台。

正如我八个月前那不甚雅致却直指核心的比喻,当好莱坞这个「莽撞年轻人」展现出其无可匹敌的肌肉,展现出工业、资本、明星、全球市场时,自诩「成熟丰腴」的欧洲三大,其矜持的「艺术规则」往往只能让步,甚至主动「陪侍」。

因为电影节本身也需要好莱坞巨星的光环,需要美国大制片厂的支持,需要美国市场的认可,以此来维持其全球关注度和商业价值。

这不是艺术的胜利,这是工业实力碾压下,话语权的自然倾斜。

反观我们自身呢?

那些执着于模仿欧洲作者电影、沉迷于晦涩叙事与边缘表达、将三大电影节入围或获奖视为最高艺术成就的学院派们。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