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统不是想统就能统的,需要物质基础。
秦朝粟的平均亩产按现代标准换算,大约在100-200市斤,产出率达到一比几十。
到了明朝。
南方两季稻能达到亩产四五百斤,北方旱田也有两三百斤。
像西方中世纪粮食产出率一比三,还发展民主,简直是笑掉大牙。
饿肚子的民主是吧?
十三四五世纪,是跟着大明中国的都富了!
古代中国能大一统,是因为粮食可以供养一套郡县制班子。
要先有这个物质基础,才有可能产出制度,或者说上层建筑,出现一位雄主,即杰出人物。
这是非常的简单的道理。
但这个道理指向农耕比经商赚钱,也指向西方不是一直强大的。
那就不是科学问题。
西方叙事之中,拿工业时代的工商业,来比较农业时代的农业,没法比。
而当谈到古希腊古罗马,就用西方的工业时代形象,替换可能、也可能不存在的古希腊、古罗马古代形象,瞬间大赢特赢。
甚至倒反天罡,如徐光启《农政全书》,系统总结了历代农业技术,是给西方带去了技术。
但在一些研究之中,变成了《农政全书》引入新思想,引入西方水利知识。
本来是爹给儿子,变成了爹像儿子。
沈善登认为,在农业时代,大一统的皇帝制度,皇室的家天下,可以看做公天下,大私就是大公。
因为以大一统后的生产力来算,养一个皇室,并不困难。
当然,要是以工业生产力标准,信息传播速度,去要求农业时代,那也没什幺好说的。
用工业时代的公有制标准,来审视农业时代的制度,看到的都是缺点。
而放在农业时代的生产力去看,大一统制度,是含有朴素思想的类公有制。
而官僚士绅不断侵吞土地,其实就是农业时代版本的国有资产流逝!
中国的制度、文明,超乎很多国人的想像。
一个在农业时代,能有百万级别人口大城市的中国,文明到底到了什幺程度,恐怕要等以后水落石出,民族彻底复兴,90后00后,这一代思想没有包袱的人,去对比去探索,才能窥见一二。
中国皇帝制度,秦汉唐是带有共和贵族属性的,到了宋朝之后,自耕农、小地主崛起,成为了橄榄型社会,越来越多中产。
做农业时代的皇帝,上限就是做到【类公有制】,如朱元璋能够削峰填谷,把开国元勋都铲了,只留下中低层勋贵,括弧,除了宗室皇家。
到了朱棣,括弧也不存在了,他就是藩王继统,宗室皇室也要砍,甚至首先砍。
皇帝制度下限也很拉胯,就是贵族共和,你好我好大家好,皇帝仅仅做个大地主。
比如宋朝,合法性低,与「民」同乐。
这里的「民」是指官僚士绅,就如同刘禹锡的斯是陋室一样,不要以为陋室就是陋室。
与「官」同乐之下,宋朝开创了历史,王朝中前期出现末年的凄惨景象。
当然,不同的评价标准,答案也许截然相反。
要看评价体系在谁手里。
在土地官僚的标准下,张士诚可以比朱元璋风评好,因为张士诚优待士绅。
明孝宗为何名声好,主要是孝宗都是把事情交给内阁大学时处理,不像明朝的皇帝,更像一名文人。
这样评价就高了。
而明朝的很多政策恰恰就是从弘治明孝宗开始败坏的,明朝人口最多的就是宪宗时期,自从孝宗之后人口开始不断减少,土地也在减少。
去哪里了?
到了官僚士绅群体口袋里,国有资产进了个人口袋,能不是勃勃生机吗?
明孝宗风评如此好,结果就是坑了儿子。
武宗朱厚照的时候,失去的权力想收回来,就难了。
那幺。
什幺样的宦官历史评价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