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的核心观点,募捐钱粮,治理大河水患,修筑千里河渠,将河患区,改成数万顷良田。
这跟其它文章不一样在于,在那些人试图从『节流』解决问题的时候,它提出了『开源』。
没有粮,那就开发良田。
成本靠募捐。
募捐的对象,当然是世家大族。
其实募捐这种行为,非常常见。
古代的皇帝一般做什幺事缺钱的时候,都会发起募捐。
还搞个功德牌,把捐款人的名字和捐款数都刻在上面。
如果某些高官捐得多,退休之前还会给你搞个三公九卿的名誉职务,光荣下岗。
梯税是收钱,捐款也是收钱。
区别在于,捐款是为了基建,这是一个长期投资,长期回报的法子。
梯税和修堤,都要动世家。一个立竿见影,一个徐徐图之。
虽然有点狠,但国家如此,世家要是再无牺牲,皇帝是要发怒的。
最后一篇,
就是《屯田策》。
这也是争议最大的一篇。
当然,争议并不肤浅的理解成,这篇文章在好和坏上有争论。
七位大学士统一认为,这是好文章。
可关键在于,把他拔高到什幺位置。
政治考量,就在这里。
「这三篇文,无论是思想深度还是新颖程度,都为上佳。」策论主考官张兆也拿捏不定的说道,「一二三名,确实是不好评。」
「但《大河赋》文采最佳。」孙康道。
「策论看什幺文采?」张兆反驳。
「那水平都差不多,那不比文采比什幺?」孙康怼了回去。
「可策论讲求实用,自然是最务实者,最优。」张兆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