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翟达:.

经由万罡讲述,翟达才明白是怎幺回事。

对于新能源汽车,「十二五」规划原本是会提一嘴的,但也仅仅是提一嘴。

这「一嘴」更多的是为了回应全球关于「碳排放」的议题热度,而非硬性规定和明确指导。

在中国,最早提出应该筹划发展「新能源汽车」的人,正是翟达的老师,钱老。

那是在1992年。

出发点在于三个方向:

1、绕开传统汽车工业专利壁垒,弯道超车。

2、降低对我国储量不足的「石油」的依赖,将「石油」用于更有价值的化工领域。

3、减少污染。(热点争论,可见作家的话)

翟达和老师聊过此事,也有后世的见闻,不得不说在92年就有这种远见,是极为惊人的。

但汽车是商业和生产力用品,不是科学研究,只要研究室里捣鼓就有行,实用性、成本、市场认知、「传统势力」的阻拦,都是问题。

老师私下里表示过,技术不足当然是主要原因,但过去20年少有人往这个领域投入,才是源头问题。

历数汽车诞生至今130年,其实显着的技术突破,已经许多年没有出现过了。

看似庞大的产业链、利益链,其实早已不再是技术驱动了,而是品牌驱动、营销驱动、利益驱动。

门槛高,玩家就那幺些,那幺既然能赚钱,谁会折腾?

就和手机一样,如果没有竞争者,诺基亚能让全球再用30年「塞班」,贪吃蛇玩到吐。

所以老师的那次建议,并没有溅起什幺水花,即便是国有的汽车厂商,也没动力去做技术革新,更不要说合资了。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