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沪城晚报》的记者靠在墙边,不时地探头张望,并不忘和一旁的同行闲聊。

「据说破晓 A220都卖出去6台了,不知道能否藉助国际半导体峰会的契机,再多卖几台?」

《庐州日报》的记者小声嘀咕道。

在他看来,出货量越多,说明破晓 A220 EUV光刻机的市场认可度就越高。

好东西是不愁卖的!

「光刻机又不是大白菜,一块非球面反射镜的抛光和镀膜处理都得好几个月,更别说整机生产了。阿斯麦作为光刻机行业的巨头,每年也就100多台的产能。」

《国民日报》的记者笑着说道。

从陈延森一贯的行事风格来看,他向来注重核心技术的自主掌控,尤其看重晶片这类关键领域的布局。

因此,星源科技在产能拓展初期,那些宝贵的产能资源,多半会被他优先投入到自家晶片生产线的组建上。

要知道,只有把晶片制造的主动权握在手里,才能真正巩固公司在核心领域的优势。

从本质上来说,星源科技成立之初的市场定位便是Fab工厂,而不是设备制造商。

十分钟后。

红旗 L5缓缓停在国际会议中心正门,车门打开的瞬间,陈延森稳步走下,剪裁得体的西装,把他的身材映衬得格外挺拔。

记者们见状,连忙小跑着上前。

四名风隼安保的工作人员,立即组成人墙,将陈延森护在中间。

「陈总,请问星源科技有进入DUV光刻机的打算吗?」

央视的记者跑得最快,甩开一众海内外的同行,把话筒递到了陈延森的面前。

陈延森轻轻一笑,擡手示意安保人员不必过度阻拦。

他清了清嗓子,声音不大不小,却让人听得极为清晰:「DUV光刻机是半导体制造领域的重要设备,特别是在成熟制程晶片生产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星源科技当然不会忽视这一领域。」

言外之意,星源科技既要吃大鱼,也不会放过小鱼。

几名北欧的媒体记者面面相觑,都从对方的脸上看到了一丝担忧。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