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演员,就是农民。
是否也因为如此,他的艺术表达手法和形式,才被各位口诛笔伐的「高级知识分子」所不齿呢?
回到李教授的高论上来:
坦率地讲,如果不是她说给我科普「屁精」的另一层含义,别说我和赵老师、相信包括那些同性恋者在内的全国98%以上的观众,也未必有几个人会知道。
从这个角度看,如果以后有同志们被用该词攻击,请记住罪魁祸首就是李教授本人。
谢谢您的科普。
在今天之前,我对李教授和她的作家丈夫有过耳闻。
因为我的家属小刘也是一位文青少女,她自然翻阅过所有文艺青年们都不会错过的小波作家的作品。
《沉默的大多数》、《时代》三部曲、《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等等。
而就在我今天对她描述李教授对苯山老师的批评时,她很吃惊地告诉我:
这不对啊!李教授不应该这幺大反应啊?
当我问及原因,我这个孕后已经胖成熊猫的老婆艰难地翻出了小波作家的杂文集《我的精神家园》。
里面明明白白地写着一句调侃:鸡多了不生蛋,女人多了瞎捣乱。
诶?这是不是李教授最喜欢说的歧视女性和少数群体?
首先声明,我绝对不认为小波作家是这样的男人,他有着有趣的灵魂,并且已经离开我们很久了。
可这些,明明都是李教授最喜欢、也是这一次给赵老师戴上的道德高帽啊!
小刘惊讶道:小品中一句最普通不过的台词,为什幺会被拿出来大说特说、口诛笔伐?
就像李教授自己的作家丈夫说的话一样,这些口语本就是我这样的丈夫、和她这样的妻子都会拿来贬低取笑对方的小玩笑。
何以致于现在的舆论局面,似乎除夕夜里春晚台上的苯山老师,成为了站在人民群众对面的道德逆贼呢?
这是什幺道理?
如果这样一个脱胎于「马屁精」的口语、俚语也叫做侮辱少数群体的话,那我现在要向全网实名举报:
你们所认为的温柔美丽善良、天仙一般的女明星刘伊妃天天侮辱我!
她从十五岁开始就长期以「洗衣机」的外号污名化我,曾经还参与点赞过多几百条网络暴论,对我造成了严重的精神伤害!
她涉嫌歧视男人!请妇联给我做主!
哦,妇联不管我,只管她。
是啊,从方方面面来看,我们国家其实已经对李教授提出的所谓弱势性别和取向特殊照顾了,这本就是和谐社会的一部分。
如此看来,李教授对赵老师的批评对吗?
显然是滑稽又可笑的,就像今次各位所谓的「高级知识分子」对赵苯山的批判一样。
于是我在好奇之下,仔细研究了这位李教授素来的学术观点和著作,这才发现她的根本目的。
她想要借着赵苯山在春晚舞台、春节期间的巨大影响力,向全国人民推销和鼓吹同性恋,使其能在更为公开的场合让更多的社会公众所接受和认同。
这并不难判断,想探究她这些年一直在做的努力,各位只要去看过她的博文就知道了。
我甚至在网络上看到她这些年来为「同性恋」和「一夜情」合法化而奋斗的英雄事迹。
(别急着删,网际网路没有记忆,但智界后台是有记忆的。)
再次旗帜鲜明地抛出观点,我除了自己只喜欢女人外,对其他人的取向不感兴趣也不关心,更不会去评头论足。
譬如已经公开的几位明星、导演、主持人朋友:
通过史匹柏结识的梦工厂的联合创始人格芬、《沉默的羔羊》的朱迪福斯特、曾经邀请我参加过采访节目的《艾伦秀》的主持人艾伦。
我们关系都很不错,在奥斯卡、金球奖的聚会中正常交流,毫无挂碍。
但他们和李教授的区别在哪里?
这几位都是坦荡宣布后自己安静生活,而李教授本身是一位异性恋,却把其他取向当做了一门生意!一门赚钱的营生!
真正的平权运动需要的是尊重与理解,而非李教授式的「学术碰瓷」。
她作为异性恋者,却将性少数群体的诉求包装成「学术商品」,通过制造对立收割流量与版税。
这种「苦难经济学」的玩法,让本应严肃的社会议题沦为营销工具,既伤害了真正需要支持的群体,也透支了公众对知识分子群体的信任。
中国社会的价值观根植于家庭伦理与集体认同,而李教授试图通过春晚这一最大文化舞台,强行植入西方语境下的身份正治议题。
这种文化移植手术无视本土语境,其本质是对文化主体性的消解。
更危险的是,她将「性解放」、「一夜情」等观点与艺术批判捆绑,以先锋之名冲击传统道德底线。
让无数这样的话语持续渗透,最终定然导致社会价值观的混乱。
年轻人们将分不清何为包容、何为放纵,文化认同的根基也将被动摇。
今年,我也是要做爸爸的人了。
如果我有一个女儿,又有一个李教授这样的文化贩子一直在她耳边聒噪和兜售这些思想。
作为一个父亲,我想我会毫不犹豫地一巴掌扇过去。
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