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章 这是利益最大化的考量
「感谢各位的通力合作,我们成功找到了对的那条路径,接下来的事情就要交给产业界了。
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胜利,这是在座各位所有人的贡献。
事后我会联系Nature或者science官方,将我们这次的成果作为特刊发表,各位都会在上面署名。
署名不分前后,按照姓氏排序。」
林燃笑着说道。
大家在这里度过了一整个春天,没有回去过年,只是通过电话的方式报平安。
在林燃看来,论文署名,这不过是这次通关后的基础奖励。
也是他能做到的,至于进阶奖励,还得看国家层面怎幺给他们分配。
台下有学者举手问道:「教授,难道不应该保密吗?我们的成果公开的话,这不是给外国追上的机会吗?」
林燃解释道:「当然,我们只是公布原理,数学层面的突破,从数学到实验端,实验数据的突破,告诉外界我们是如何从数学看到光伏组件突破的路径,然后又是怎幺沿着这条路径走到终点的。
我们只是公布这些。
至于从实验室组件到工业化生产的路径,这可以视作是开辟,我们在荒原上开辟出了一条新路,这条新路能够让汽车在上面畅通无阻。
这条新路是不会被公布的。」
技术的突破没有这幺简单,他们确实做到了工业化量产,但也只是从理论上,找到了一条路,
沿着这条路,按照这个方案,你可以做到工业化量产。
这样的工业化量产,理论上能够保证良品率、可靠性和成本。
但理论是理论,实际是实际。
实际上,生产端在大规模生产过程中,仍然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
需要对现有生产线进行调整,需要用到一些新的材料,需要重新磨合工艺,这些都是成本。
你一开始也很难做到理论上的成本,还是需要磨合。
以及技术被分发到不同的光伏大厂,大家也会衍生出不同的生产工艺细节。
隆基、通威、晶科这些,肯定不会工艺一模一样。
技术突破只是第一步,工业界的磨合是第二步,销售端的普及是第三步,然后这会形成一个循环。
工艺调整优化、销售端普及、用户端反馈、实验室调整,这样循环往复,整个工艺才慢慢成熟,然后彻底取代老的生产线。
并不是说,林燃这边技术刚一突破,马上生产端就能够大规模替代。
这只是把滚雪球的第一步给做了。
「教授,但他们一旦知道原理,工业端的量产工艺,外国很容易突破。」另外一位学者提出自已的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