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勺入口,羊肉嫩滑无膻,随即麻辣如风暴般席卷,激得人汗出,却又鲜香回魂。
而回锅肉,则是油亮卷曲的肉片形成「灯盏窝」形状,裹着浓赤酱汁,与翠绿蒜苗、乌黑豆豉交映,入口焦脆与软嫩交织,酱香咸鲜中透出微辣回甜。
至于鱼香肉丝,陆北顾写的半点不假,酱红肉丝看上去真就像「肉丝裹汁如璎珞」一般,而旁边黑亮木耳、玉白笋丝、翠绿葱丝层层堆迭,都裹着晶莹油亮的鱼香汁,看上去就让人觉得美味极了。
他每尝一道菜,便与《蜀馔录》中的描述印证一番,越吃越是心折,只觉这小小餐盘间,竟藏着天地至理。
苏轼一边品味,一边由衷赞叹:「陆贤弟这『箸头禅机』,苏某今日算是亲身体悟了!此味当镌之鼎彝!」
虽然极力克制,但菜肴还是不知不觉间都入了腹中,幸好陆北顾怕他吃出事,做的分量偏少,所以并未再如午间般狼狈。
菜足饭饱,茶香袅袅。
两人谈兴愈浓,从美食滋味,聊到诗文见解,再论及天下文章。
一时间,竟有些相见恨晚,惺惺相惜之意。
苏轼发现陆北顾见识广博,思维跳脱,常有惊人之语,虽在诗词上不如自己,但其学识之驳杂,见解之新奇,竟隐隐给他一种高山仰止之感。
而陆北顾对于苏轼这种历史级别的诗词天赋,也是羡慕不已只能说,幸好科举不考作词,作诗的话,试帖诗与正常诗作的评价标准也截然不同。
聊到夕阳西下,苏轼虽有不舍,但想到还得赶回眉州与父亲、弟弟一同收拾家里,准备赴京赶考,也只得起身告辞。
「陆贤弟,今日一晤,珍馐美味,金玉良言,苏某铭感五内!」
苏轼郑重地对着陆北顾深深一揖。
陆北顾亦起身还礼:「子瞻兄言重了,能与兄台把盏论道,品鉴滋味,亦是人生快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