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阿凤的实力不是很强,打吕宋可能打不下来,但是有了这帮募兵助益,那盘踞在吕宋的大佛郎机人则可能要遭秧了。
「那就如此?」张居正看了一圈说道:「谁还有异议吗?」
无人反对招安之事,张居正在浮票上写了自己的意见,而后交给了张宏。
张宏递到了御前,请皇帝盖章。
朱翊钧看着面前这份奏疏,只能说,读书人玩的真的脏!
大明这头和大佛郎机人你情我浓,又是召见特使,又是恩厚赐赏,那头直接拿出了刀子,捅在了大佛郎机人的腰子上,大明廷臣们生怕这刀子捅不死人,还把林阿凤这把刀用力的磨了磨,争取一刀毙命。
政治,只有利益,文华殿上的明公们,全都是一群冷血无情的机器。
尤其是张居正的话,若是不成,则是殷正茂自己尾大不掉干的,若是成了,则是大功一件。
朱翊钧拿起了朱笔,将奏疏上林阿凤那段涂掉,才拿起了大印落下,开口说道:「若是黎牙实问起,朝廷并不知道。」
大明皇帝完全是睁着眼睛说瞎话,什幺叫不知道,涂掉就能装不知道了吗!
还真能。
脸面这东西,是政治里最没用的东西。
抹掉之后,从流程而言,朝廷真的不知道林阿凤这个人的存在了。
到时候林阿凤办出什幺事来,办不好,也不能报朝廷的名号,办好了,游击将军、吕宋总督这些官职,也可以授予。
佛郎机人能灭了吕宋,大明承认,林阿凤灭了吕宋岛上的佛郎机人,大明也承认。
朱翊钧也是一台冷漠无情的政治机器。
廷议仍在继续,朱翊钧御门听政,顺便读书,并不觉得无聊,这世间,哪还有比帝国权力中心的明公们吵架更大的热闹?
明公打架,就是更大的热闹。
看热闹是人类的天性。
这吵得最厉害的就是张四维回朝的事儿,眼看着宣大长城鼎建的窟窿逐渐被堵上了,而且王崇古还在宣府大同两镇之地,搞了个大新闻出来。
那就是那十九万失地佃户、游坠佣奴们停了两个月的鼎建,恢复了宣府大同地面的屯耕之事。
宣府大同一共复耕了四万七千五百顷田亩,也就是四百七十万亩田恢复了耕种,着实给小皇帝开了大眼!
虽然不是膏腴之田,但是养活这十九万失地佃户、游坠佣奴绰绰有余的同时,还能实物配发两镇军饷。
「这算是实打实的功劳吧。」万士和颇为郑重的说道:「长城鼎建的窟窿补了,长期兵荒马乱导致卫所屯耕荒废,现在也恢复了,而且朝廷诏令实物发粮饷,也能够落实。」
「宣府大同田亩荒废之事,由来已久,皆因征战而起。」
「王崇古、方逢时、吴兑、郭琥等人联名上奏,要疏浚水利,安定地方,亦请朝廷诏请张四维回朝。」
为了张四维回朝,族党们也变化了打法,不仅仅堵窟窿,还在恢复生产,还要疏浚水利。
朝中无人,处处都是被动,造反又不敢,只好立功来求回朝的机会。
「庆赏威罚天理所在。」张居正在启用张四维的浮票上,写上了自己的意见。
朱翊钧看了半天,划掉了张居正一句话说道:「他可以回朝,但不能做《世宗肃皇帝实录》的副总裁。」
万士和俯首说道:「陛下,臣斗胆,为何不能充任副总裁?」
「因为《世宗实录》已经修完了啊。」朱翊钧理所当然的说道:「还不是万尚书嫌修的慢,去年议柔远人,大司马为万尚书解惑大明与小佛郎机人的恩怨,万尚书说,嘉靖年间很多事不知道,是因为没有国史多有不察。」
朱翊钧学者张居正的神情,一边点头一边温和的说道:「当时元辅先生怎幺说来着?我的错,修的慢。」
朱翊钧学张居正那是学的真的像,有模有样,把那种温和,不显山不露水、满肚子坏水的神情,刻画的入木三分。
谭纶差点没绷住笑出来。
朱翊钧接着说道:「昨日申时行已经把初稿送到了宫中,司礼监已经审阅了,申时行是嘉靖四十一年的状元,状元例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听闻万尚书要看,那真的是过年都没休息,一直在修,日夜不辍,终于赶在长城鼎建前,把世宗实录修出来了。」
万士和呆滞的看着小皇帝,这消息太过于突然,他还有些宕机,老半天才回过神来。
世宗肃皇帝实录,修完了,穆宗庄皇帝实录,也修完了。
因为穆宗实录只有六年,篇幅比较短,只有七十卷,要比世宗肃皇帝的四十六年的实录要容易的多,世宗实录有五百六十六卷。
「不是说要到万历五年才能修完吗?这幺快就修完了?」万士和有些晕乎乎的问道。
朱翊钧笑着说道:「隆庆元年起就开始修,徐阶修完、高拱修,高拱修完,元辅先生修,这五百六十六卷,修了快八年了,其实早就修完了。」
「主要是关于胡宗宪的问题,始终不能定性,前段时间不是给胡宗宪平倭正名了吗?也给了谥号,把他平倭的事补进去了。」
「这还是万尚书催得急,元辅先生也是为难,一头是他的老师徐阶,一头是平倭君子胡宗宪,礼部着急要看,否则讲不清楚祖宗成法,元辅先生能如何?只能给胡宗宪正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