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启动皇明祖训大诰,将设赌之人的手剁掉,以儆效尤。」

曾省吾的保守派底色没有变,皇明祖训的大诰律例,其实已经是沉睡条文了,保守派崇尚祖宗成法,确实非常合理。

法例办,是官厂里的衙役,但都是由退役军兵构成,归工部、刑部、兵部三部管辖,安置老、伤、病锐卒,维护官厂法例,法例是从永定毛呢厂开始时,刑部尚书王崇古就不断强调的,再加上三逢三必的推行,让官厂的管理更加完善。

「我赞同。」万士和作为礼部尚书,没有咬文嚼字,只是表达了同意的观点,他最近一直在忙着三级学堂的事儿,官厂团造的扩大,有利于兴文教,大明天下贱儒太多,是礼部最头疼的地方。

要说利得税,这的确是对贵金属的加税,防止流出反对就反对吧,这官厂团造和工兵团营的三级学堂也反对,这就是有病,连林辅成这种自由派,也认为,接受教育是应该属于大明每个人的自由。

张居正兼掌吏部,他写好了浮票,送到了御前朱批。

朱翊钧下印,看着奏疏,看着王崇古说道:「官厂团造法,在王次辅的手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毛呢到大明的方方面面,次辅居功伟业,春秋论断,利在当代,功在千秋,无论日后何人如何曲解,王次辅的功绩都是无法抹灭的,也是无人可以窃夺的。」

「臣谢陛下隆恩。」王崇古再次俯首谢恩。

侯于赵的『一个大明,皆是王民』的主张,得到了廷臣们的一致赞同,这侯于赵,在塞外哼哧哼哧干了九年多,又一本奏疏,让廷臣们刮目相看,和当初五等功赏的妙手偶得相比,这一篇《北山新论疏》是侯于赵的经验,也是他的践履之实。

证明侯于赵的能力不是灵光一闪的,而是真的很有才能,在实践中不断的总结经验。

「这侯巡抚,就这幺,又回辽东了?」汪道昆对侯于赵不是很了解,按照惯例,成为了巡抚,怎幺也要在京师摆一摆席,哪怕是不拜在哪个山头之下,认一认各大山头的当家人也是应该的,谁家巡抚领了圣旨,就这幺走了的?

哪怕是不摆席,去三大会馆拜拜山头,联络下感情总是应该的吧。

没有!侯于赵就这幺干脆、直接走了。

张居正轻轻咳嗽了一声说道:「侯于赵有赤子之心,异于常人,不应以常理看待,据会同馆驿奏闻,侯于赵的师爷提醒了他,但辽东春耕已到收尾之时,侯于赵实在放心不下,故此行色匆匆。」

侯于赵不懂,他的师爷不懂这些人情往来?

师爷劝侯于赵,侯于赵一琢磨,还是决定不浪费时间。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因为驰道修通,侯于赵入京只需要八天的时间,但就是这几天的时间,让侯于赵始终放心不下春耕之事,左右为难,还是直接走了。

两人商议的声音并不小,会同馆驿有人听到了。

「比较有趣的是,侯于赵打算留下师爷四处拜访,师爷怒骂几声,跟着侯于赵回辽东了。」张居正忍着笑意说完。

文华殿的明公彼此看了看,都笑了出来。

师爷虽然很多时候能代表侯于赵,但是你拜访朝堂大员,让师爷拜访,那不是抽明公们的大嘴巴子吗?还不如不拜访,师爷骂人,已经很客气了,没有弃他而去,都算是同志同行且同乐之辈了。

侯于赵除了喝酒,真的不擅长人情往来。

赤子之心是骂人蠢,但张居正这里说的是褒义词,大明要有一半是侯于赵这样的官员,大明现在能兵峰直抵泰西,把费利佩二世打的俯首称臣,献出日不落帝国的名号。

这也是考成法的魅力所在,能做事儿,就能升官,而不是没有朋党,没有座师寸步难行,这也是一种自由。座师的姑息裙带升迁,拜在某某门下,是门下走狗。

如果不是考成法,侯于赵是不可能坐的上巡抚这个位置的。

「吏部部议,将辽东都司脱离山东布政司管辖,从都司升为行省。」张居正拿出了一本吏部部议的提议,将辽东都司从隶属于山东脱离,成为辽东承宣布政使司,正式成为大明的行省,一级行政区之一。

「从堪舆图上可以明显看出,辽东已经不再适合都司这种简单的军事羁縻了,万历元年起,在辽东不断拓土,已经直抵吉林,而且还在向北扩张,都司军事羁縻的衙门,已经不能满足辽东地面的需要了。」张居正陈述了一下理由。

这是客观事实,地盘太大了,继续用简单军事羁縻,已经无法有效管理和统治了。

「缺官。」万士和的脸色跟吃了苍蝇一样的难受。

《大诰律》启动!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者斩!

(本章完)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