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丰臣秀吉想把征夷大将军的位子留给两岁的孩子,丰臣秀次自然不肯,再加上幕府进攻小田原城失利,桃山幕府没能进入关东平原,各大名没吃上肉,对丰臣秀吉愈发不满。

而丰臣秀吉也非常忌惮自己的养子秀次会造反,因为秀次有实力造反。

很快,双方就开始发生摩擦,这种摩擦进一步升级为了冲突,这个养子联合了诸多大名,签署宣誓忠诚的连判状,而丰臣秀吉很快察觉到了养子造反之心,联合三奉行(三个大名),要对养子进行了逮捕和审讯。

摩擦、冲突、猜忌、间隙,螺旋上升,愈演愈烈,最终,在伏见城爆发了火并。

丰臣秀次没有选择忍耐,而是暴起反抗,丰臣秀吉只好让三奉行镇压。

火并发生后,德川家康十六神将之一的鸟居元忠,瞅准了丰臣家内讧,丰臣秀吉身边防备薄弱的机会,率领奇兵士卒三百余,尽拔白刃相待,冲到了丰臣秀吉的面前,鸟居元忠将秀吉杀死后,大喊着:吾主当王天下,面东剖腹自尽。

鸟居元忠没有把罪责给到德川家康,他自杀,把所有罪责都承担了下来,让德川家康上位。

「倭国的局势正在变得更加混乱,动荡不安,朕打算严令长崎、对马、石见等地,严防死守,防止倭国内讧导致风险外溢。」朱翊钧简单询问了下高启愚的意见。

「应有之义。」高启愚思前想后,把话憋了回去,歌功颂德了一番,离开了通和宫。

高启愚其实想说,这是个机会,灭倭的好机会,可是高启愚一想到,大明现在在打安南,就按住了自己的想法,是个好机会不假,可是两线作战的结果,可能是两头都吃不到。

倭国再蹦跳,在大明严防死守之下,彻底衰亡,只是时间问题,甚至幕府这种僭主政治,这种机会日后还会有。

安南方面,已经开战,先打完了一边,再看另外一边的局势,才是理智的选择。

朱翊钧当然想过立刻开始第二次灭倭战争,但他还是忍住了,时机是真的好时机,两线作战,兵家大忌,大明的确很强,但还没有强到如此地步。

倭国京都的局势看似十分复杂,但长崎总督徐渭为大明皇帝十分详细分析了其中局势,其实京都就两大集团,一个是德川家康,一个是毛利辉元。

毛利家打织田,打丰臣,现在打德川,可谓是打满了全场。

毛利家虽然被大明拿走了石见银山,但大明给了他倭国宝钞,毛利家并没有因为失去银山,就过分衰弱到无法和德川家康抗衡的地步。

倭国内战一触即发,大明可以等一等,等倭国真的打起来,打的人困马乏再动手不迟。

只是让朱翊钧和朝廷都非常意外的事情发生了,十一月初,大明收到了熊廷弼的奏疏,倭国巨变,德川家康上位,毛利辉元不服,双方摩拳擦掌的同时,也对熊廷弼进行了拉拢。

双方许诺的条件都十分丰厚,承认熊廷弼在江户川的统治,如果得胜,则给熊廷弼五十万石高的年俸,熊廷弼所在势力,正式被倭国承认为倭国大名,甚至江户城地位,等同于京都等等。

德川家康和毛利辉元的许诺,大概等同于一字并肩王。

熊廷弼面对如此丰厚的条件,并没有选择答应,严词拒绝的同时,还把来使骂了一顿,他有病才做倭人的走狗!不怕祖宗十八代被人刨了祖坟,才会做倭人走狗。

熊廷弼非但没有答应,他的计划,反而是进攻、进攻、进攻!

「戚帅,熊大这是不是有点太激进了?」朱翊钧觉得熊廷弼这份计划,堪称疯狂。

熊廷弼判断,无论是谁赢了,都会再谋关东平原。

这个大粮仓可是块大肥肉,丰臣秀吉需要关东的利益,安抚手下大名,毛利辉元和德川家康就不用了吗?

而熊廷弼制定了一份三路进攻的计划,这份计划,堪称疯狂。

「臣以为,熊廷弼的目的,不在于赢,而在于打。」戚继光看着倭国堪舆图点在了几个位置上,摇头说道:「无论谁赢了,熊廷弼都是弱势一方,但主动出击,无论输赢,其实都是赢了。」

「熊廷弼之所以三路进攻,目的只是为了政治胜利,而非军事胜利,他要让德川家康知道,谋求关东平原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和伤亡,如此一来,反而能保住关东平原的安宁。「

熊廷弼如此激进的进攻计划,就没想过能军事胜利,而是以一种疯狂的姿态,让德川家康等人知道,他不是倭人,他不吃倭人那一套,想找死就来!

「陛下,熊廷弼恐怕抱有消耗倭国武士的想法,他颁布了刀狩令,不许武士出江户城,但同样不许民间持有武器,甲胄等物,武士和农户的分离政策,让这些在城中居住的武士无所事事。「

「熊廷弼此举,应当还有这个目的。」戚继光分析了熊廷弼的动机。

熊廷弼很有军事天赋,他怎幺可能不知道本来就是弱势方,还要如此分路进攻的弊病?但他还是这幺做了,显然,熊廷弼对江户城里的武土,有些忍无可忍了。

熊廷弼不止一次在奏疏里,对这些武士表达了愤怒。

比如去年六月,熊廷弼参考浙江九营的经验,给这些武士找了点事儿做,他派这些武士出营防汛、疏浚沟渠。

结果出巡归来,这帮武士,抢了一大堆的倭女回到了江户城!部分均田的农户村寨,被这些武士给抢劫一空!

熊廷弼处斩了三百多名武士,但之后也懒得派他们出营了。

用战争去消灭这些旧武士,就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