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1章 百事千法皆收租,国事唯艰民多难
在皇帝身边做事,有些事必须要让皇帝知道,有些事大珰们要清楚,皇帝问的时候,大珰要能回答出来。
记忆力也是一种政治天赋,一人智短,众人智长,很多时候,大臣们说的内容要记下,指不定什幺时候就用上了。
李佑恭在岭南搜集了许许多多的情报,奏闻圣上的十不足一,但张宏把李佑恭在岭南的事儿,都看得很清楚,陛下问,却答不上来,备忘录上又没有,再去调查,就会很影响陛下的效率。
陛下是个活生生的人,就是记忆力极好,也不可能全知、全能,就需要臣子的辅佐。
李佑恭很确信,大明不能例外,比如开海中制造罪孽。
大明在开海的过程中,虽然有高道德劣势,高道德限制了朝廷的一些行为,但商贾天生逐利,一些事情做起来,毫无心理负担。
比如倒卖夷奴,这件事就不可避免,这是生产工具,开发南洋,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万历维新办的越好,大明人就不愿意离开腹地,南洋就越缺人。
夷奴非法进入大明,衙门作为秩序的受益者,就只能按照规矩办事,可远洋商行就没有多少限制了,每年想要抵达大明这个彼岸的夷人,数不胜数,有些被拦在了马六甲海峡,有些被拦在了吕宋。
真正能抵达大明的夷人很少,但五个市舶司,严防死守,防止这些夷人进入。
朝廷的利益和地方利益一致的时候,一些政令就可以得到贯彻,当朝廷利益和地方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政令的推行,就会被百般阻挠,显然在阻拦夷人这件事上,朝廷和地方利益高度一致。
朱翊钧继续处理奏疏,侯于赵在年前,写了一本奏疏入朝,这本奏疏,罕见的没有讨论他负责的六府一条鞭法的推行,奏疏名字为《再论翻身与深翻急务疏》。
在奏疏里,侯于赵总结了还田和巩固还田政令的经验教训,给了皇上一个经过了实践检验的结论。
这个结论是:
一曰,凡鼎新之政、百工之巧、生齿之繁所生利泽,终将尽归阡陌,为田主所据;
二曰,乡宦缙绅之利,实与万姓之利扞格不入,犹冰炭之不相容;
三曰,虽行还田均亩之策,然乡宦根脉盘结,野火烧之而复萌,非可旦夕除也。
侯于赵的意思很明确:一,一切维新变法、技术进步、人口增长带来的利益,都会变成地租,分配给土地的拥有者;二,乡贤缙绅的利益,和其他阶级的利益,永远对立,势同水火;三,还田和均田并不能消灭乡贤缙绅阶级。
侯于赵给出了这三个结论后,讲了一个他在杭州府看到的一个小故事。
浙江还田从万历十三年开始,大量的乡贤缙绅或自愿或被迫,失去了田土,进入了各县、州、府城中,他们依旧遵循着自己的行为逻辑,在城中购买了大量的土地、商铺,置业为生。
侯于赵在浙江还田带着两百人的北方营兵,这些营兵,很喜欢杭州片儿川,这是一种杭州的小面,面的浇头是雪菜、笋片、瘦肉片等等。
这种小面馆在杭州府很多,最开始的时候,这小面馆十文钱管饱,但鸡蛋只能吃三个。
因为还田影响了部分的粮食供应,杭州城内的粮价短暂升高,而浙江种稻多于种麦,面粉的价格涨了,营兵们经常吃的那家小面馆,开始涨价,从三个鸡蛋变成了一个,十文钱涨到了十五文,也从管饱变成了一碗面。
但随着还田的推进,供需关系恢复平衡,物料成本下降,可是小面馆的价格没有降回去。
营兵起初还骂这些小面馆的店主丧良心,明明米麦的价格已经降回去了,可这面馆还是那幺高的价格。
很快,侯于赵就了解到,这不是小面馆店主丧良心,而是城里的房租涨了,因为小面馆店主的利润没有显着增加,反而减少了。
这些多出来的钱,没有变成店家的利益,也没有成为店员们的劳动报酬,而是变成了房租。
装潢、雇人、培养学徒、起早贪黑做浇头、进货等等所有一切的努力,都成了房租增长的理由。
店家如果选择不租,多年的努力付之东流,稳定的客源很难带到新的店面,而且他不租,有的是人租,寸土寸金的地方,店家只能接受地租的上涨。
这些入了城的乡贤缙绅,他们对什幺时候涨价,涨多少,都存在着十分普遍的默契,尤其是城中依靠租赁之业为生的经纪买办们,会不断的告诉这些乡贤缙绅,该涨了,涨多少。
店家如果选择不干了,那幺房东可以立刻马上,通过这些经纪买办,将店面租给下一个追梦者。
侯于赵很快就发现,不仅仅是餐食这一个行当,杭州城里152个行当里,有九成九的行当,都处于这种状态。
这些个店家们,不是在做生意,而是在替房主干活儿,他们的努力和奋斗,都变成了地租,分配给了新的乡贤缙绅。
比如浙江织造局,建立在杭州府城内,杭州府人口超过了二百二十万人,而织造局有织工织娘两万四千人,织造局还没有造好自己的官舍前,织造局每月给银,让匠人们租赁房舍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