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目标应该是做到和机械加工类似,由驻厂工程师,或者工件本身的设计研发团队就能搞定。
只不过,这个过程得循序渐进。
眼下112厂和132厂都嗷嗷叫地要求更多涡扇10产能,所以肯定是先把这火烧眉毛的事情给解决掉再说。
……
随着时间一天天流逝,工程样机的完成度也愈发提高。
最终,第一次试生产的日期,被确定在了2001年上半年的最后一天。
6月30日。
试生产的地点,自然是在火炬实验室的新址上。
毕竟是工程样机。
虽然完成度相比只有个架子,理线也是乱七八糟的原理样机已经高了不少,但还是有不少勉强凑合的地方。
对于这种设备,调试到正常状态并不容易。
还是要遵守一个「能跑就不要动」的编程哲学。
相比较而言,从盛京带来几个半成品的工件,显然是更简单的办法。
因此,在试生产日期之前一周,一个来自黎明厂、由常浩南亲自点名的航发生产技术团队,就带着各种技术资料,以及一组已经完成其它工序,只差气膜孔加工的涡轮叶片来到了京城。
而带队的人,自然是负责涡扇10生产任务的钟世宏。
见面之后,只经过了一番简单的寒暄,所有人就一起来到了火炬实验室的一号实验楼。
那台工程样机,就放在这里面的试生产车间。
只不过,对于这种陌生设备,在真正上手之前,还需要经过一轮培训才行。
简单休息并用过午餐后,众人分别落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