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推进技术未来太空飞行器的核心技术,跟自主变轨配合得又好,完全可以捏合在一起,打一组卫星上去一起测试。」
「虽然要在地面上等个一两年功夫,但是测试工作可以集中进行,总比搭实践七号的便车,隔上几个月甚至一年才出一组数据要强吧?」
孟志中闻言挠了挠头,露出有些苦恼的表情:
「LIPS-200其实在短时间内没有上星的计划……」
「啊?」
常浩南也是一愣。
「电子轰击这条技术路线别的都还好,寿命在电推进里面是低了点,但不搞深空探测的话也足够用……就是耗电量实在太大。」
孟志中解释道:
「别说小卫星平台了……东方红3卫星,在近地轨道的稳定供电能力也才1.7kW,LIPS-200一开机,单推进功率就要用掉1.5千瓦左右……剩下200W,别说任务载荷,就连星上控制系统都不能稳定维持……」
这个数据,常浩南倒是知道:
「那最高供电功率呢?」
常浩南现在最多算是对卫星载荷有些研究,至于整星系统,虽然不可能两眼一抹黑,但也就是一知半解。
至少肯定比不上孟志中这位专家。
后者几乎不假思索地给出回答:
「2.3kW……但这个数据没意义啊?」
星载太阳能电源的输出具有强烈的非线性特征,其在低电压下可以视为恒流源,而高电压下则为恒压源,故输出功率除了受到光照强度和温度这些外部因素影响外,还与负载出电压密切相关。
只有在某一特定电压下,输出功率才能达到最大。
也就是2.3kW。
但显然,要想达到这一指标,条件非常苛刻。
星上设备的工作条件复杂,不可能一直这幺稳定。
所以孟志中才评价为没意义。
而1.7kW,则是工程师根据卫星用电负载的特征,标定出的一个「大概率能够实现」的范围。
其实这个年代的星载设备,性能普遍比较抱歉的同时体积和重量又很大。
相应地,能耗也比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