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唯一可惜的是,这个成果实在太新,所以眼下还没有现成的预设软体可以用,如果各位有程序和算法设计能力,那幺可以自行设计程序进行计算,如果没有的话……MathWorks公司前些天已经跟利塞尔教授取得了联系,MATLAB应该很快就会提供一个计算工具包……」

「……」

听着常浩南的解释,李雄江教授略带唏嘘地轻叹了口气——

人家这才叫研究啊……

一篇文章投出去,还没等怎幺样,就有应用端的大企业主动找上门来。

不过话说回来,别人自己手里就有一家应用端的大企业。

比不了比不了……

就在他这边emo的时候,刚才踊跃提问的几个人也重新被激发起了积极性。

虽然大家其实都还没看过,甚至未必知道常浩南发表了新论文,但显然不可能有人会质疑他刚才说法的真实与否。

至少不可能当场质疑。

而如果大尺寸三坐标测量的精度问题能够被克服。

那幺很多问题似乎可以迎刃而解了……

「常院士。」

之前最开始提问的那名教授再次一马当先:

「杨亮同学的研究是基于单机总装的,那如果我们把视角放大,在整条生产线,甚至车间尺度上应用同样的技术,再结合室内GPS定位,是不是有可能摆脱总装过程对于特制型架的限制?」

传统的飞机装配过程采用非自动化模式,各项操作高度依赖人工,因此对于不同型号和设计特征的飞机,还需要针对生产流程专门设计一系列装配型架。

例如给C808飞机安装发动机的型架,就不能用于C909飞机。

甚至同一型号在经过一些设计改动之后,也要相应更换辅助工装才行。

这无疑大大降低了生产速度和灵活性。

而常浩南也顺势给出了积极的回应:

「以目前三坐标测量设备的实际精度而言,要想完全摆脱型架还很困难……但可以把绝大部分的专用工装更换为通用设备,一方面可以大大降低成本,另一方面也能提高生产灵活性,甚至让不同型号实现共线生产……」

说到这里,他突然想到了一个来自半个多世纪以前的经典比喻: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