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阶段模拟的是飞机已经在跑道上加速到起飞速度,但为了防止尾部触地,仍然只能以较小的仰角擡头爬升的阶段。
这一过程在起飞当中持续很短,但因为飞机在此时空有速度没有高度,属于非常致命的事故高发区。
「第一次测试,准备启动!」
紧跟着常浩南的声音落下,测试工程师将手边的模拟节流阀缓缓推动到底。
从控制室的角度可以看到,短舱内部的叶片缓缓开始转动,位于风扇中间圆锥体上的白色螺旋线也随之绘制成了一个类似鹰眼样式的图案——
在很多说法中,这一设计可以起到降低撞鸟概率,或是提醒地面人员「发动机正在工作」的功能。
但实际上,这些都是活塞发动机时代的作用了。
对于涡扇发动机来说,纯粹属于航空公司或者航发生产商的企业文化。
因此,常浩南就专门找人设计了这幺一个跟别人都有很大区别的样式,作为航空动力集团的产品特色。
两米直径的巨大风扇,在机场的时候或许不会有什幺感觉,但真正放在车间里,还是近距离观看,启动起来之后还是有那幺几分气势在的。
趁着传感器收集数据的功夫,刚才一直没说话的梁绍修凑上前来:
「常总,如果是四台涡扇20的话,应该就可以带动一架像是伊尔76那样的大型运输机了吧?」
常浩南没有回答,只是歪过头看了对方一眼。
作为一名飞机设计师,还是专业的大型飞机设计师,这个问题显然属于明知故问。
所以重点必定在后面。
果然,见常浩南不搭话,梁绍修稍作停顿,又继续道:
「等到运9这一摊子事情忙完,您看是不是能再建议一下上级,是时候启动国产战略运输机的研制计划了……」
好嘛,原来是搁这等着呢。
不过这倒也不难理解。
临时配装PS90A的运9原型机已经进入总装最后阶段,估计在2005年春节前就能完成首飞。
根据过去几年的经验来看,这种相对四平八稳的型号,大概有个两年左右就能设计定型。
至于生产定型……
那不完全算是梁绍修肩上的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