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三年,随着国家经济情况逐渐好转,有关新风洞准备立项的传闻几乎每隔两三个月就会出现一次。
很多人早都脱敏了。
不过,于鸿儒院士毕竟是郭永怀先生的亲传弟子,以及JF4、JF4A、JF8和JF10三代四型高速风洞的设计负责人。
如今虽然因为年龄原因退居二线,但只要出山坐镇,那权威性还是拉满的。
因此,听到他亲口说出这条消息,众人还是不由得提起了精神。
几乎是在于鸿儒话音落下的同时,坐在右边首位的陈宏就首先开了口:
「JF10风洞的成功已经证明,由于院士提出的,应用Taylor自相似解静止高压气体作为驱动气源,藉助真空卸爆段消除爆轰波反射高压的技术路线完全可行,但从实用角度而言,JF10风洞的测试时间仍然太短,无法进行像是吸气动力,或者火焰/羽流相互作用这样的实用性高超声速课题研究。」
「因此我认为,当务之急是在反向爆轰驱动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实验时间和复现精度,让新一代风洞能够切实服务于高超声速飞行器的研发,也算是能给上级一个阶段性的交代。」
稍微停顿了一下之后,他又在后面补充了一句:
「实际上,我专门查过航空动力集团那边常院士的研究路线,发现他就非常注重在长线研究的每个阶段都拿出切实可见的成果,这样上级领导信心提高了,拨下来的钱也就多了,最后形成正向循环,才能让他在10年时间里从本科毕业到评上院士……」
陈宏的态度,很快获得了在场不少人的支持。
从50年代中期开始,整个超高速风洞项目可以说耗费颇多,也取得了很多有意义的成果。
但是相比于同时代展开的其它研究而言,真正拿出来,能摸得着看得见的产品却相当有限——
两弹一星自不必多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