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作为火星探测专家,他当然也研究过冷战时期关于空间核电源的各种构想。

但大多都有着各自的致命缺陷。

「整个系统的核心是这个球床模块反应堆,采用氮化铀作为燃料,UN具有高热导率和高熔点特性,在球床结构中可以承受约2000K的工作温度。」

常浩南放大了反应堆核心部分的示意图:

「正常情况下,一次填料可以持续工作8-10年,理论上,这套系统还具备模块化重新装填燃料的能力。但考虑到实际操作的成本和风险,目前我们的计划是到寿之后更换整个反应堆供能舱,并将原有舱段推向深空废弃处理。」

会场中响起一阵低沉的讨论声。

顾印东院士皱着眉头翻阅资料,而吴记则快速在笔记本上记录着什幺。

见在反应堆技术方面没有更多疑问,常浩南切换到下一组幻灯片:「接下来,我想谈谈这个技术突破对我们深空探测战略的影响。」

屏幕上出现了一个宏伟的太空站概念图——一个巨大的环形结构,中央连接着数个圆柱形舱段。

「这是我设想的深空探测中转站,计划建设在地月L4拉格朗日点。通过这个中转站,我们可以极大降低月球和火星探测对单次火箭运力的要求。」

会场立刻骚动起来。

这个构想太过大胆,即便是对这些顶尖航天专家来说,也显得有些超前。

「常院士,「顾印东忍不住站起来,「这个中转站的规模看起来至少有几百米直径,按照我们现有的运载能力,恐怕需要上百次发射才能建成。这现实吗?」

常浩南微微一笑:

「您说得对,如果一次性建设完整版中转站,确实超出了我们……甚至整个人类目前的能力。」

「所以我的建议是,分阶段实施。」他调出新的示意图,「第一阶段,先建设一个最小功能单元——包括一个核动力舱、一个燃料储存舱和一个对接舱……如果有必要的话,可以再增加一个科研舱,总之这个核心模块的总质量不会超过50吨,完全可以用改进型长征五号通过3-4次发射组合到位。」

「这幺小的中转站能起什幺作用?」

这样的提问与其说是在质疑,反倒更像是负责递话的。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