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射功率密度微调、脉冲频率优化、基底预处理方案变更、前驱体分子结构微调……每一次调整后都满怀希望地合成样品。
然而,结果令人绝望。
宏观性能的提升始终无法突破瓶颈,断裂率也同样居高不下,徘徊在90%以上,仅能在极少数局部区域观察到稍长的链段。
无奈之下,研究团队只好回退进度,将羊城方面传回的分析报告、合成过程中的设备工作日志、以及常浩南提供的理想化合成路线进行一一比对。
「会不会是雷射干预这条路线有问题?」
过去这段时间,王令骁倒是已经了解到了不少有关常浩南的光辉历史。
但毕竟只是听闻,所以在他看来,对方总归还是有犯错的可能。
张韬略显迟疑地摆摆手,视线却并未从眼前的数据文件上移开:「计算过程我们也看过,要说其中有数据不准或者存在一些缺陷倒是有可能,但整条技术路线出错……」
就在这时,他突然目光一滞。
「不太可能」四个字也随之被卡在了喉咙口。
屏幕上此时正显示着雷射干预过程的日志文件。
王令骁顺着导师的目光看去,很快也注意到了一系列细小的、本来不应存在的波动。
「界面能垒失控……」张韬终于确定了症结所在,「碳纳米管表面并非理想光滑,在薄膜收缩和雷射诱导的动态过程中,这些不均匀性导致局部区域的界面相互作用力差异巨大,形成了难以预测、剧烈波动的能垒……」
他直接伸手点在液晶屏幕上,指向了图像上能量起伏剧烈的区域,「钴原子在试图排队时,不断被这些微观能垒所阻挠,无法形成长程有序,而雷射参数的微调在这种复杂动态环境下,效果被严重削弱,无法实现全局稳定……」
「……」
显然,常浩南给出的方向没错,只是细节还有待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