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门敲开之后,就基本不会再有人关心。
但那却是付琴霞最能拿得出手的东西。
第一次通话的内容确实很「干净」。
米勒问了她博士课题的大方向、在化物所做博后参与项目的公开领域、她对教学的理解和是否有设计课程的经验。
付琴霞小心翼翼地应对着,回答都控制在已发表或公开可查信息的范围内。
实际上,米勒的问题专业且适度,根本没有触及任何敏感点。
其中有大约一半的时间都在聊付琴霞的助教经历。
通话结束时,米勒微笑着说:「付博士,和你交流非常愉快。你思路清晰,表达流畅,而且……」他停顿了一下,笑容加深,「我必须说,你本人比我想像中更有吸引力。」
这句话其实可以有很多理解方式,但配合对方还算不错的建模水平,很顺利地把付琴霞引导到了略显暧昧的方向上。
也像一阵微风吹散了她心中最后一点紧绷的弦。
警惕性在专业而友好的氛围,以及这小小的个人魅力攻势下,悄然降低了。
此后几个月,这种「中等频率」的联系成了付琴霞生活里一个隐秘的期待和负担。
平均两三周一次,米勒会发来邮件或发起视频通话。
话题逐渐深入,但依然巧妙地维持在「学术兴趣」和「职业发展」的框架内。
他会分享一些伯克利正在进行的、非核心的教学改革项目,询问付琴霞的看法。
也会「请教」一些关于「复杂纳米结构表征中的共性挑战」这类宽泛的技术问题。
偶尔,他会不经意地提起:「你们在化物所,团队氛围怎幺样?合作紧密吗?」
或者,「听说你们最近在某个材料方向很活跃?」
付琴霞的回答依旧谨慎,但不知不觉间,为了展现自己的价值和对合作的诚意,她分享的信息边界开始变得有些模糊。
一些尚未发表但自认为不涉及核心机密的阶段性观察,实验室里某些通用设备的使用体验,甚至团队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非技术性的小困难……都被她当作拉近距离的谈资,在米勒温和的引导和恰到好处的共鸣中,一点点透露出去。
米勒始终保持着专业、友善甚至略带倾慕的姿态,让付琴霞在不安中又沉溺于这种被重视、被倾听的感觉。
但她不知道的是,这些看似零碎的碎片,正在大洋彼岸被专业的情报分析人员,像拼图一样,耐心地拼凑着关于那个核心项目的轮廓和环境信息。
并等待着配合林涵发动最后、也是最致命的一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