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7章 突然冒出来的数据
一个月后,京城。
航天科技集团六院,技术研讨室内。
长条会议桌旁坐满了各部门负责人、主任设计师以及研发骨干们。
不少平日里难得一见的中层领导,在这间屋子里,甚至都混不到一个前排的位置。
哪怕对于六院这样一个编制结构复杂的庞然大物来说,这种场面,其实也是不太常见的……
而出现这一幕的原因,则无疑是——
「信标」。
当然,作为推进技术研究院,就算要参与辅助舱段、运输飞船、或者XS-1空间反应堆的研发工作,也不至于搞出这幺大的阵仗。
真正需要他们解决的,是如何把上面这些东西给发射到轨道上面……
9点整,总工程师李仁平来到小讲台后面站定。
在他身后的墙壁上,大屏幕陆续显示出一系列复杂的结构图,以及密密麻麻的数据曲线。
一张张一幅幅,全都是六院过去的辉煌成绩。
但从图片刷新的速度来看,应该全都不是今天这场研讨会的主题。
「有关『信标』中继基地的相关文件,同志们应该都已经看过了。」
李仁平双手撑在讲台两侧,声音饱满而洪亮:
「这是国家面向下一个二十年所提出的太空战略基石,也是我们这一代,乃至包括我们下一代在内航天人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七十多岁的小老头,愣是表现出了几分意气风发的感觉。
不过,也理应如此。
从第一枚火箭第一颗卫星,到如今的月球车和空间站,华夏航天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走过了一条从无到有的辉煌之路。
但横向对比,总归是跟在别人后面走的。
而这一次,则完全不同。
移民中继基地,其它国家最多也就是作为概念考虑过。
作为严肃的计划,还是妥妥的人类第一次。
「XS-1空间核反应堆作为核心能源以及第一个入轨的舱段,已经确定将由改进型长征五号C发射,但后续庞大的中继站本体建设呢?」
他啪地敲了下滑鼠,屏幕上顿时出现了「信标」中继基地的计划图:
「初步估算,仅一期工程,就至少需要将总计超过200吨的有效载荷精准送入地月转移轨道轨道,如果考虑物资和燃料补给,那幺这个数字还要接近翻倍,这无疑需要运载能力更强的重型火箭,也是未来长征九号、以及长征十号的使命!」
「而作为新一代超重型火箭的『心脏』,YF-177和YF-90两型发动机的成败,将直接关系到『信标』计划能否如期建成!」
如今的长征九号,已经是调整过一次需求的第二版方案了。
所配备的一级发动机也已经换过不止一个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