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伦敦人总是喜欢跟风看热闹的,尤其是喜欢看法国的热闹,看巴黎的热闹。
因此,这本《维多克回忆录》就像是许多曾在伦敦流行过的事物一样,迅速成了城中热议的风尚标志。
中等阶层的绅士们喜欢在俱乐部上读它装腔作势,工人们则聚在酒馆说书人的身边把它当做猎奇消遣,议员太太们在淑女读书沙龙里讨论里面关于巴黎的情节,甚至亚瑟前两天还在肯辛顿宫里听到了侍女们在对它评头论足。
于是,这位前法兰西共和国罪犯,拿破仑帝政时期、波旁复辟时期及七月王朝时期的前大巴黎警察厅保安部队长、现布雷奥克侦探事务所的老板,弗朗索瓦·维多克先生,就这样在伦敦的舞台上粉墨登场了。
不消多说,维多克本人对此欣喜若狂。
他的自传虽然在巴黎同样销售火爆,甚至比伦敦更火爆,但那多少有些原因是他强制要求那群与他存在借贷关系的客户必须每人买上五本,否则不接他们的案子。但是,在伦敦,这些销量可都是实打实,不含任何水分的。
为此,他还专门在事务所的一楼开辟了一间签名接待室,壁炉上方挂着他戴着高礼帽、持手杖、背靠巴黎街头的画像,接待室的墙上还钉着许多剪报,近些日子每一篇吹捧他、议论他或者讽刺他的英文报导,全都被他当成战利品一般裱在了墙上,并且还分门别类的贴在不同区域:正面评论区、误解区、偏见区,甚至还有一个小角落叫做嫉妒区。
不得不说,这确实很有法国人的行事风格。
而曾经差点被维多克抓回巴黎的大仲马也特意赶来伦敦为他的新书捧场,甚至海军部三等书记官埃尔德·卡特先生也在接受了维多克的私人宴请后与他一笑泯恩仇了,除此之外,狄更斯、丁尼生、达尔文、迪斯雷利等等,这些《英国佬》据点里的作者们也一齐出动了。
当然,维多克最该感谢的当然还是帝国出版公司董事会主席亚瑟·黑斯廷斯爵士,如果没有他的牵线搭桥,他多半是没有办法这幺顺利的混进伦敦文学圈子的。
而亚瑟·黑斯廷斯爵士这幺帮他,唯一提出的一点小要求,无非就是帮他解决几桩无关痛痒的小案子,并且向帝国出版公司共享布雷奥克侦探事务所伦敦分部在办案过程中积累的档案和卷宗。
当然了,作为回报,亚瑟·黑斯廷斯爵士不仅在宣传新书方面给了维多克很大帮助,而且还帮他搞定了苏格兰场方面的关系网。毕竟维多克也明白,没有亚瑟这样的地头蛇作保,他想在伦敦开展侦探业务简直是难于登天。
而现在,有了这位苏格兰场传奇居中调解,他不止可以光明正大的在伦敦做事,甚至还能私下从苏格兰场接到调查委托。这些隐性的好处,可是维多克在巴黎的时候完全不敢想像的。
但是,在与亚瑟合作的过程中,维多克倒也不是一个心眼儿都没留。
亚瑟原本提议将巴黎的布雷奥克侦探事务所档案也备份一部分,放到伦敦进行保存,但维多克面对这样的要求自然是断然拒绝。
他当然明白亚瑟存的是什幺心思,他放在巴黎的那6000多份档案里,不仅有许多个人隐私相关的事物,还有许多更是直接涉及到了巴黎的政府部门。如果亚瑟直接把这些档案交上去,那他将来是能换个好前程了,可他维多克以后就不用在巴黎混了,也不用在法国混了。
维多克知道自己曾经干过许多混蛋事,但是他觉得干过混蛋事就不代表他不是个法兰西的爱国者了。在伦敦赚钱可以,但是让他向英国政府出卖法兰西的机密情报,抱歉,他做不到。
好在亚瑟当时只是稍微提了一嘴,在被维多克拒绝以后,亚瑟只是略微表达了遗憾,之后也就没再强求了。
其实,亚瑟倒也没想把那些情报交给英国政府,毕竟只有捏在他自己手里的情报才是有价值的,如果把这些东西打包出售,让它们成为政府眼中的「公开的秘密」,那情报的价值只会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