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莱昂纳尔稍作停顿,才继续说下去,语速依旧平稳:「而伏尔泰坚信文明、科学、理性是照亮蒙昧、推动人类进步的唯一火炬。

……

他虽也批判社会的黑暗,例如《老实人》讽刺荒谬的战争讽刺,但其批判的出发点是基于对具体弊病的改良诉求,而非否定整个文明。

……

所以他推崇英国的君主立宪与宗教宽容,视之为理性的硕果。也因此形成了犀利、明晰、讽刺的风格,句子短促有力,充满警句,旨在启蒙心智。

……

简言之,卢梭是向着内心与自然寻求救赎的浪漫主义者,风格如激流;伏尔泰是以理性启蒙人心的旗手,风格像闪电。」

莱昂纳尔的回答结构清晰,引证恰当,观点合乎学院派的观点,中正平和、不偏不倚。

莱昂纳尔内心波澜不惊,刚刚准备那三分钟时间,他主要在回忆上一世自己教的《外国文学史》里的内容。

勒克莱尔教授同样赞许地点了点头,杜朗教授则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着什幺。旁听席中,几位年轻的讲师则发出了敬佩的叹声。

一个二年级的学生,能对卢梭、伏尔泰两位大师都有如此深刻、全面的认识,简直让他们大开眼界。

第三轮口试,则是对法国文学深度分析。

杜朗教授推了推他的金边眼镜:「索雷尔先生,让我们聚焦更近的时代。维克多·雨果与奥诺雷·德·巴尔扎克在在『呈现社会现实』上,存在怎样本质性的差异?

这种差异是否源于他们对『小说』功能的不同理解?」

这个问题直指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核心争论。整个教室鸦雀无声,连莫罗教授都擡起了头。

莱昂纳尔波澜不惊,,声音沉稳而有力:「教授,雨果先生的《悲惨世界》是一部人道主义史诗,也是一则道德寓言。

他呈现社会黑暗的终极目的,在于呼唤怜悯、正义与神圣的救赎。

……

他笔下的人物常带有象征性,情节充满戏剧性的巧合与情感的洪流,因为他相信小说的力量在于感召人心,唤醒良知,甚至改造世界……」

莱昂纳尔稍微调整了一下坐姿,硬木头椅子顶得他尾椎骨疼:「巴尔扎克先生,更倾向于剖析与展示。他自称是『法国社会的书记员』,想用《人间喜剧》构建一个包罗万象的社会副本。

……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