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这是一种新的审美方式,有人说这只是穷鬼附庸风雅的怪癖。
但无论如何,「雷雨病」这个略带调侃的称呼,不胫而走,成了《雷雨》现象级影响力的又一明证。
而法兰西剧院的喧嚣早已超越了国界。
伦敦的绅士、柏林的学者、维也纳的艺术家、圣彼得堡的贵族、巴塞隆纳的革新派、罗马的文艺爱好者……
他们操着各种口音,如潮水般涌入巴黎。
他们的行程单上,比参观罗浮宫还要靠前的,就是去法兰西喜剧院看一场《雷雨》。
旅馆老板和马车夫们眉开眼笑,他们或许看不懂那出戏,但他们认得清法郎和生丁。
面对这前所未有的需求,法兰西喜剧院开了欧洲戏剧演出的先河
——将《雷雨》的演员分为三组,核心演员如莎拉·伯恩哈特、弗朗索瓦·戈蒂耶-吕扎尔什等主演夜场;
其他两组经验丰富的演员则分别承担下午场和周末加演。
如此轮换,才勉强满足了欧洲各地戏剧迷的需求,也让喜剧院的票房收入达到了一个空前的数字。
埃米尔·佩兰院长看着帐本,脸上的笑容灿烂得几乎能融化北极冰川。
《雷雨》掀起的风暴,冲击的不仅仅是普通观众,更在戏剧界的同行中引发了地震般的效应。
那些名字本身就能代表一个时代戏剧成就的大剧作家们,也从欧洲各地涌向巴黎。
他们怀着好奇、审视、嫉妒……种种复杂的情绪,坐进了黎塞留厅。
小仲马特地从佛罗伦斯赶回来,在观看完演出以后,在自己的包厢里沉默了许久。
回去以后,他就把自己刚刚写好的《巴格达王妃》剧本给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