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第154章 按部就班

渤地这边,武飞将兵事转交给武恒羽,自己转入处理政事的位置上。

武恒羽领东市军精兵,任用赵献忠为先锋,继续北上战斗。金戈铁马,拖运的战车,带着擂鼓声渐渐地向北。

而武飞身边愈发安静,更多的是竹子筹算盘,啪嗒啪嗒的算计声,以及一卷卷的竹简归档声。

一方面,武飞预备未来转交此地给武恒羽,他的封地在这,更适合于建立君臣名分,故提前把军队交给他适应。

二来:则是武恒羽太适合镇守北方了,从顾首关到燕北境内,一路向北补给难度会变大,燕地在夏日,四处都是大泽,冬季则是一片冻土带。这里能支持的用兵总数,以不超过三千人为上。需要前线作战的部队少而精,以及足够优秀的后勤规划。

武恒羽带的兵就足够精锐,武飞:兵力在三千以下,骑兵在五百规模左右,武恒羽是可以万人敌的。

武飞综合「间」传来的情报知晓,燕地这个战场上,敌人受限于糟糕路况,动员的规模再大,局部兵力规模也不超过五千。而己方有一支数量少,但是万人敌领导的部队,就掌握了战略战术上主动权。对面哪怕是兵仙都施展不开。

三国时期公孙度扫平辽东就不说了,

最经典是唐朝,高句丽聚兵十五万,李世民不惊反喜,不仅没有聚集更多兵力对峙,更没有采纳李道宗的偷家策略,反而是主动围点打援。李世民为什幺敢这幺狂?抑或是说,这位马上皇帝为什幺如此自信?

武飞:燕地的生产力或许能撑起暴兵十万。但此地的交通支撑不了大兵团的聚集,聚集十万兵团,需要「大城市交通枢纽」汇聚足够的粮食和物资才能支持。

燕地没有这样的交通枢纽,各个城堡虽然多,但是想要把燕地的粮草汇聚到一个点,其损耗将是巨大的。

所以其就算动员起来十万兵团,也要分散部署。这些散开的兵团则是会被外部派入的精锐部队逐个击破。所以接下来,落在武恒羽擅长的领域上。

武飞这边开始为武恒羽少而精的部队准备足够后勤。

在顾首关南边,武飞建立大量青贮点,采用风力机械对草料进行打碎后,撒入发酵粉进行风干。哦,这个技术出于大爻北方跑马的商家,而武飞买了这个技术后,调动了徭役进行了大地窖的建设。

这些青贮点武飞先进行国营,预备十年后交付给那些和东市军军官们联姻的当地士族们经营,给燕渤之间来往的客商提供草料服务。相关法律法规归纳交通部管辖。

注:封建官府内的职位体系太少不能适应这种大型屯点的管理。如果时间一长,缺乏直接对点对人的责任制,就会荒废。

宣冲是把平日的民营的盈亏甩给这些世家们自负。因为世家们内自有一套绩效管理体系,那几十个相关岗位最后要是干亏了,都是有家法来控制。

宣冲:这种草料场真的要搞官营,最后会年年亏损积压,最后会出现刚入职三个月的读书郎被定罪平帐这种荒唐事。

而草料场挂靠在世家这里,那就不是能找某个倒霉蛋平帐了事了。至于现在军用,军方下达「服务订单」就行了。

而若是草料场民营上真的出现亏损,要靠着借贷来维持,宣冲则会通过启用一些工程运输工程,例如去燕地的深山大规模开采原木这类需要用马的活计,制造一些订单让其能喘口气。——南疆的各路商家就是这幺被宣冲吊着一口气死死的支撑着,撑下去,直到来一场大规模战争,一举吃饱。

目前武飞负责渤燕后勤诸多事宜,一切皆稳。除了粮草之外,高浓度酒精,棉布,草药,以及防止疫病驱邪的符文,也都得储备稳当。

注:驱邪符文,武飞确定是有用,这个符文烧过后似乎是有微波炉效果,可以对水进行杀菌。

虽然武恒羽的兵力仅在三千,但武飞足足准备了五千后勤人员,其中包括转运车马船舶之类种种复杂考量,武飞是完美辅助武恒羽大军运作。

顾首关一线,武飞开始渤地和燕地进行举孝廉工作。(燕地的孝廉名额,不一定要燕地本地出身,就如同后世蒙地特招,可以是纯粹首善人。)

武飞从渤郡内开始打造一套「臣属体系」,也就是把自己先前治理渤地的人,领给武恒羽见一面后就行了。

人才都是现成的,赵诚在的时候,武飞和他高烈度对抗的过程中,就已经把班子养成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